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诚信与法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诚信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必须依靠法律制度作保障。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监督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法治由良法与良人两个因素构成 ,是在这两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秩序。因此 ,真正的法治必须尊重人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 ,包括允许执法者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维持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基石。诚信危机已不再局限于道德的窘境,更需要政策和法律等规范的匡正,甚至政府的干预。通过梳理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正式权威的正向功能和发展前景便展现于前。在理念层次,政府文明化和现代性的改革推动了诚信由观点到体系的发展,诚信建设亦由政治宣示成为法治主张;在进程层面,国家和政府的行为验证了法律、政令规章在维护诚信权利与推动诚信体系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变革领域,政府也是促进诚信建设战略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力量。此外,非正式规则、社会组织在规范和监督层次也构成有益补充。由此,便形成了一幅完美的诚信建设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圈套、诚信与侦查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圈套是一种极富争议的侦查方法。它是必要且有效的,但其欺瞒性与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存在冲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侦查圈套的正当性标准,根据诚信原则尽可能抑制侦查圈套的弊端,是侦查法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诚信链条中,政府诚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政府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诚信的状况,也关系到政府的权威。政府诚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政府行为的可预见性、政府的责任性。政府诚信,是一种非权力性的权威资源,是政府动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诚信缺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长久的破坏性,人们不仅可能因此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更可能失去对法律的信任,因此必须通过法治途径推进政府诚信建设;政府诚信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法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解析了古今中外社会中诚信的深刻内涵,揭示了当前中国社会中诚信危机的具体表现,找到了化解我国社会诚信危机的三条途径,即完善政府诚信观念、加强诚信立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石。建设法治社会需要从精神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牢固的社会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实现社会依法自治,公民合法权力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政府诚信法治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造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诚信政府意味着政府应该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诚信政府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礼"的规范与"和"的精神的复古情怀和批判的继承.在分析了法治的内涵和中西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理路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建构、制度的改革朝着现代法治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诚信”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这一过程,也是传统“诚信”实现向现代“诚信”转化的过程。现代诚信是建立在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循的基础之上的。新世纪,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必须重视相关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国家、社会与现代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然而 ,现代法治应当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协调统一 ,法治的真正基础与源泉是社会 ,法治应当得到社会的回应。法治以社会、还是以国家为重心 ,选择何种法治模式 ,必须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当代中国来说 ,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法治模式是最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我们只有找到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确立了依法行政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法治行政的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是相应的制度构建,而制度的有效实施往往取决于其指导观念的确立。在指导行政法治建设中,诚信观念的树立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于行政法治中诚信内涵的阐释,进而分析在行政法治中对于诚信的内在要求。探讨诚信行政与行政法治在内在要求上的契合以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接触网络最为频繁的群体。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不仅是大学生应对网络社会风险、维护其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要求,更是国家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课题。网络法治意识涵盖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现状堪忧:网络法律知识储备有限,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判断各种网络现象能力欠缺;网络法治思维水平不高,无视规则,突破底线,误解权利,忽视义务;依法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能力不容乐观,依法维权能力有待加强。对此,高校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大力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一是重视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常态化:创新教育手段,夯实学生网络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网络法治实践能力;营造校园网络法治文化氛围,有效培育高校学生网络法治思维。二是创新网络普法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精准普法";相时而动,搭建平台"网络普法";多措并举,提升"有效普法"效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消极法治”与“积极法治”这一对概念,通过对西方国家法治历史发展的分析,指出西方法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消极法治到积极法治的过程,并考察了消极法治和积极法治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法治对宪政建设的作用,认为从法治进化的角度出发,实现两种法治的互动与平衡,是当今法治发展的可以选择的基本模式,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当在肯定积极法治的同时,充分吸收消极法治的合理因素,通过两种法治的互动,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硬件建设发展迅速,党和政府从城乡统筹、福利保障、扩大就业、社会治安等多个角度构建和谐、繁荣的幸福中国。与此同时,法制软环境也逐渐得以改善,各法律体系内颁布物权法、公司法、公务员法、刑法修正案等多项法律文件。有法可依作为法制的基本前提,规范的创立使我国逐步建立起法治社会所需的平台。作为幸福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国应继续巩固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立法、司法、执法、法制监督的互动体系。  相似文献   

17.
法律逻辑是法治社会中法律评价的逻辑起点。哲学从法律逻辑的制度、社会和精神三重空间载体及其功能和可转换性来理解法律,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内在契合。从哲学角度对法律进行反思,尤其对法律逻辑体现了人的有意义生活逻辑,法律逻辑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应然性逻辑和法律逻辑的本质是法治社会的法治逻辑进行思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逻辑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建设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政府传统的管制型治理模式在当下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在不断下降,政府仅仅是社会治理的机械机关,几乎无服务形象可言。根据法治社会基本内涵的要求,由管制型政府向管制型和服务型相结合的政府转变是必然趋势,管制与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公域之治的必然选择。要更加注重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从而树立其服务形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界以及互联网发展比较早的西方学界都对网络社会管理做了一些值得称赞的研究工作,但由于这样那样的不足而尚未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网络社会管理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因此,从法治的视角,立足我国社会现实,借鉴西方既有经验,促进网络社会管理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浅议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继续进行,诚信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前进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完全由市场运作一时很难奏效,政府在建构中的作用必不可少。而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在于政府应该首先确定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够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