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世界》2008,(8):64-6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世界如何看待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如何看待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如何才能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并推动建设和谐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2008,(9):64-6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世界如何看待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如何看待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如何才能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些都是横亘在中国复兴道路上的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同样地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拟与德国卢森堡基金会于2008年11月17—18日在北京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亚洲是全球防务市场的增长热区,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在亚洲各国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或即将拥有进攻性导弹武器。中国的国家安全被笼罩在了弹道导弹和攻陆巡航导弹的阴影之下。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如何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技术扩散的今天维护自身的安全?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2020年以前的十来年,被中国官方定位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和霸权更替的经验已经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增长,也取决于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互动。  相似文献   

5.
李稻葵 《南风窗》2012,(1):30-32
怎么判断2012年的经济形势?国际形势要看三件事解决得如何:欧债危机、美国危机和中东之乱。国内形势则要看三件事情发展得如何:GDP会不会大幅度下滑、物价水平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房地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各种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在环境和能源等方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克里斯腾·A·戴主编的《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China's Environ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ited by Kristen A·Day,New York:M·E·Sharpe,2005)一书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这一问题。我们从中选出了以下两篇文章,以便于读者更加具体地了解国外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一紧迫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4,(24)
<正>中国需要继续出发,如何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如何激发社会活力,成为一个巨大挑战。这一挑战,也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是否能确立"新常态"联系在一起。去年12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习近平在所作的报告《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中,强调了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在2014年11月2日,在福建调研时,他又提到了要"激发社会活力"。中国亟待激发社会活力,这已形成了执政高层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他们只能将眼光往外看,很快地,在乃堆拉山的另一侧.他们发现了一个早于印度13年便向世界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下面的问题是,印度商人如何在中国展开他们的行动呢?  相似文献   

9.
为何要提出寻找中国共识?如何保证它不是一个漂浮的二手概念,而能担当中国的真问题?“在坐标体系十分模糊的地带,当人们问我们现在在哪里的时候,人们实际上是在问,我们要往哪里走。”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到底原因何在?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为什么中国也会受到冲击?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如何?世界及中国究竟应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当前全球政界、学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在用不同方式予以讨论的问题.作为一名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为研究任务的老学者,我也十分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国内外学者交流.  相似文献   

11.
唐小兵 《南风窗》2010,(19):102-102
如何克服灾难过后的政治艺术、道德表演与意志张扬而切实地重建我们的家园与心灵?  相似文献   

12.
和平崛起的中国已经作为一个大国走到国际舞台的前沿,但在如何维护中国关键国家利益、如何扮演一个大国的角色及如何运用综合手段发挥大国作用等问题上,我们尚缺少思想上、特别是理论上的准备。至今在我国安全研究领域,军队和地方互相隔绝,沟通甚少,我国缺少安全研究的宏观协调。因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和《国际展望》半月刊联合发起中  相似文献   

13.
七、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一个涵盖面很大的问题,涉及到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在这里,只能就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和探讨作一简单的介绍。杨春贵认为,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  相似文献   

14.
杨军 《南风窗》2008,(14):17-18
如何在控制物价水平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速不发生明显滑坡是今明两年决策层在宏观调控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决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拐点是否真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新旧两种体制交替的形势下,中国民族关系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对充分实现自治权利的制约的问题。一国民族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统一与自治、统一与多元等关系。因此,重新思考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及保障民族自治权的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西方价值观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对立,主要表现为话语权的竞争与更替,其中人权是首当其冲的话题.中国如何表达自己的人权观,如何从战略制高点上争取话语主动权,打破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中的"被告"地位,如何使中国理念凝聚成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值得思考. 在比较中突出中国人权观优势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具有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其人权、民主等观念被当做是国际法的基石和是非判断的标尺.  相似文献   

17.
近年,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劳工受困事件更时有发生。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如何保护好外派劳工利益的课题已经摆到相关机构面前。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4,(8):19-19
<正>国际民众如何看中国形象?实际上,将近一半的国际民众根本不了解中国特有的政治理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较大分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政治形象的正面评价更高。整体形象:文明古国+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19.
李玲 《南风窗》2014,(16):45-46
<正>中国知识界的使命就是思考如何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西方文明的优秀部分集成,升华出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体系。最近,关于北京大学建立燕京学堂的争议搞得沸沸扬扬,校方说法是,建立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而什么是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如何树立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北大校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楚,在学术界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共识,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持续不懈地探索。鹦鹉学舌该结束了在当代中国,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0.
周宇 《法制博览》2023,(24):57-59
中国传统法家思想因其历史局限,不可能成为当下法治中国建设的主流话语,但先秦法家的“法治”基因却可以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历史资源。可以从中国传统法家思想中汲取有益合理的“营养”,建构到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家思想的归纳,对其演进变化的思考,结合当下法治中国建设的各项举措,为我国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镜鉴,为如何更好地建设法治国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