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8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大规模考察团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这些访问和考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考察苏联东欧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认识;二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三是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来源;四是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改革;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依靠改革。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这项堪称中国最大的改革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三十多年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而人口是现在的一半多,从中国领导人到老百姓没有不饿肚子的。当时解决中国饿肚子问题,让大家吃饱饭的改革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一个叫小岗村的村子开始的。当地农民悄悄组织起来,采取一种新的家庭生产责任制,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当时我们党的改革派领导人支持了他们的改革,但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官制改革,应当说与经济改革是同时起步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举世瞩目,成就斐然;而官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差强人意。何以如此?本文针对当前官改中的三大难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改革的艰巨性,并借此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与广大读者切磋讨论。  相似文献   

5.
最近二十余年,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作为近邻的俄罗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感受最深.在二十年多时间里,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苏联的改革,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及后来的自由化经济改革,带给俄罗斯人民的是多年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致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用许多俄罗斯人的话说,过去是"小兄弟学习老大哥",现在则是"老大哥追赶小兄弟".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末发端的中国社会大变革中,把改革和开放并提。改革是制度创新,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是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建立开放型经济。改革和开放相互联系、相互推进。开放,引进来的市场经济的种种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加速了它的瓦解。开放是改革的催化剂, 开放推动了改革,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不断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种种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为开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改革, 又进一步扩大了开放。然而,中国开放之路是非常曲折的。  相似文献   

7.
<正>现在到了全民共享国有企业改革红利的时候了。为此必须进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设计。在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国有企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有些人认为国有企业目前已经融入了改革的大潮,似乎没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但是中国的历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仍然是国有企业,十八大以来的这次改革仍然不会有例外。目前国企改革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虽然已经有财团化、高管持股、劳动者利益联合体等改革概念,但落地  相似文献   

8.
谭保罗 《南风窗》2014,(25):62-64
<正>沪港通的价值并不局限在让A股得以对接资本市场的"国际标准"。一直以来,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艰难的板块。而改革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改革者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通过和国际的接轨来实现对内部改革的倒逼。纵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两种颇有智慧的经验:一是基层和局部的试点,然后全面推广,二是以外部力量倒逼内部的改革。实际上,这两种经验的共同点都是试图寻找到克服阻力的杠杆,把阻力降到最小。改革的阻力之大,尤其以金融改革最为典型,其中,直接融资领域即资本  相似文献   

9.
用常识推动历史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比作江河,它既有一泻千里的雄壮,也有举步艰难的低徊,而其归宿,终为大海;如果把改革比作高山,那么,它既有快速的冲刺,更多的是艰苦的攀援。然而,无论如何,改革的理想不能动摇,精神不能懈怠,斗志不能涣散。在21世纪,中国的改革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也需要更多的人民参与。改革,是为了人民的改革,因此必须靠人民来推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规制改革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采取两条途径:一条是激进式的,而另一条是渐进式的。中国政府的规制改革采取了渐进方式。第一,通过经济学分析,合理确定规制对象和规制方式;第二,政企分开,破除政企同盟,提高企业效率;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第四,扶植行业协会并向其分权,由行业监管逐步走向行业自治。实践证明,采取渐进式的规制改革有利于中国政局的稳定,使中国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7):2-2
<正>当下,我们急需讨论一下"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动议莫名其妙。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接下来的改革确定了目标并做出了具体部署,"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不是已经得到解决了吗?的确,在这个意义上,"改革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微天下     
《南风窗》2011,(17):19-19
@马光远:改革还有没有可能凝聚共识?30年前的改革者很多沦为了既得利益者,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的进程;真正希冀改革者却不具有改革的主导权;改革的裂痕远大于共识。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奥尔森所说的"分利社会",利益集团只掠夺、分配财富,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有制衡利益集团的力量出现。  相似文献   

13.
@微天下     
《南风窗》2011,(17):19
@马光远:改革还有没有可能凝聚共识?30年前的改革者很多沦为了既得利益者,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千方百计阻挠改革的进程;真正希冀改革者却不具有改革的主导权;改革的裂痕远大于共识。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奥尔森所说的"分利社会",利益集团只掠夺、分配财富,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有制衡利益集团的力量出现。  相似文献   

14.
<正>策划人语当历史的大车驶入"十一五"的时候,中国的一轮改革已经进入尾声,经济增长亟需向经济发展转变,社会体制改革正待破题,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热议,有识之士开始讨论如何启动新一轮改革,寻找中国共识,共谋发展大计。让世界都措手不及的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既定轨道,"十一五"规划中的部分改革未能如期实现。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明年中国开始进入"十二五",同时担负着"十一五"重任的"十二五",既有着改革开放30  相似文献   

15.
回避政府职责的中国铁路改革肯定是不成功的改革,否定市场作用的中国铁路改革肯定是成本高昂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唐皇凤 《南风窗》2010,(8):10-10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党国体制的转型为起点的,集中体现为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以个体解放为导向的改革释放了社会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改革代价,集中体现为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并培育了一个阻挠改革可持续推进的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很是符合改革"兴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概括地说主要有七个方面:关于改革的性质;关于改革的地位;改革的主体和动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关于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关于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再出发     
赵义 《南风窗》2012,(24):42-43
今天改革的再出发,起点就是建立体制改革协调机制,即对改革本身进行一次改革,挽回改革本身的信誉和公信力。在改革所涉利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这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和最近几次党代会一样,改革同样是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执政党的十八大之所以举世瞩目,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人们希冀借此观察中国未来改革的走势。众所周知,因为社会利益、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既得利益问题,中国的改革事业的确遭遇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的改革迟迟没有进展,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有的改革在方向上  相似文献   

19.
永贞逸事     
《南风窗》2014,(24):93-93
<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思考面向近代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点起步呢?我倾向于,就是选择公元805年的"永贞革新"这个点。"五四"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界展开的最为重要的讨论,就是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一论战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中国,我们要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问题。解放后,我国学术思想界也发生过诸多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封  相似文献   

20.
政府决意在2005年实施改革攻坚,而且许多迹象表明,中国的改革确已进入关键期。不过,攻坚战不一定是速决战。绝不可指望,中国所有的难题,都能在年内化解。眼下中国经济应扭住三大重点,逐一寻求突破。粮食安全:以规模经营为重点中国有近13亿人口,“吃饭”的事举足轻重。因此,党和政府一直看重粮食安全;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意见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