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竹盛 《南风窗》2014,(6):10-10
<正>近年来中国的医患冲突愈演愈烈。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各有各的抱怨—病人抱怨看病难、医院乱、收费高、态度差;医生则抱怨工作累、病人多、收入少、保障差。双方都满腹委屈,出路到底在哪里?职业社会学的创始人弗雷德森揭示了医患冲突的根源。他认为所有职业的从业者与普通人之间都存在难以避免的潜在冲突。医生诊治病人实质上是将医学的普遍规则适用于个体病人,病人被看作医学规则适用的对象。但对于病人来说,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与否也是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节目专栏播出:北京市第六医院成立“临床助患服务队”。“临床助患服务队”的成立,好处大致有三: 一是改善了医疗作风,变“病人家属管”为“医院自己管”。过去病人住院,总要家属陪住,化验、透视、拍片、拿药等,总要由病人家属协助解决,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北京市第六医院的“临床助患服务队”  相似文献   

3.
幽默浪花     
精神病院院长访谈记者采访精神病院院长:如果病人提出出院请求,院方如何确定病人是否治愈?院长说:很简单,通常我们会把浴缸注满水,旁边放一把汤匙、一把舀勺,要求病人把浴  相似文献   

4.
她关注病人的每一个问题,将医院倡导的"感动式服务"深入履行到平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为了"病人眼中的天使"、"病人眼中的亲人";她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每当遇到疑难危急重症病人,都能表现出专业的决断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她带领所在的护理组不断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她不仅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尊重和信赖,更得到了她身边医生、护士的认可与信任.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的护士长庄燕.  相似文献   

5.
诺曼·卡真斯是一位医生,12年间他给2000多人治过病。他发现每当给病人诊断出毛病而告诉他是什么病时,病人的病情就开始恶化。譬如说癌症、心脏病、动脉硬化等病,病人得知实况时内心便会发生恐慌,甚至于情绪低落而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志,结果造成其免疫系统的失效,衍生出其它的并发症而加速死亡。  相似文献   

6.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8):9-9
<正>前不久,一位病人在高压氧舱中治疗时,掏出打火机点烟,导致爆炸,病人严重烧伤而死亡,昂贵的医疗设备也彻底损毁。在高压氧舱里吸烟!这种"秀智商下限"的行为自然会激发无数人的智商优越感,众多网友用流行的"不作不会死"来讥讽该病人。智商优越感进而引发了道德优越性,当院方以人情道义的名义,补偿病人家属数万元之时,许多人认为医院不应该出这笔钱,因为事故责任完全在病人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晓巧 《法制博览》2011,(14):53-53
世间有两个地方最能让人感慨万端。一是医院。病人住院期间,养恙之暇也会重新梳理好些事情,重新知人论世,进而反省总结:人生以后要宽以待人、和谐处事、好好生活等等,说不定无形中便萌发了新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病人的亲朋,在同情安慰病人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某诊所里有三位牙医,医术都很不错,但三个人各有各应酬病人的方法。第一个:“什么?这样就不痛?对了,这样就不痛!”他一面说,一面就动手拔去病人的坏牙。第二个:“很痛吧?很痛吧?我想还要稍微忍耐一下,好吗?再过一会儿就好了。”他是“同情格”,病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安慰,其实他拔牙时一样够狠的。第三个:根本不同病人说话。他板起脸孔,病人  相似文献   

9.
傅正浩 《南风窗》2008,(19):59-61
病人意外死亡,医生突然消失,家属一夜白头。令人凉异的是,不久前,一位63岁的男性病人已经在这位"消失"的医生主持的同类治疗中死亡。  相似文献   

10.
有个笑话说一个精神病人在出院前,医生问:你出去之后干什么?病人答:用弹弓把医院的玻璃全都打碎。医生一听,这人的病没好,得继续治疗。又过了一段时间,医生再将这个病人叫来问话:你出去后干什么?病人答:找一份工作挣钱。挣钱了干什么?养活自己,再找一个女朋友。找女朋友干什么?谈恋爱,举行婚礼,然后进洞房。医生问到此处,觉得病人答得很正常可以出院了,但他还是按捺不住好奇继续问道:进洞房了干什么呢?脱掉她的衣服与裤子。然后呢?再脱掉她的内裤。此时医生已问得血脉膨张:接着干什么?病人答:将内裤上的橡皮筋抽出来,做一把弹弓,把医院的玻璃全都打碎。  相似文献   

11.
正36岁的王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2003年5月27日,在与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40多天后,护士王晶永远合上了双眼,而陪伴她远去的除了一束束鲜花、一套她生前最喜爱的护士服,还有人们对她永远的思念。王晶生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4月5日,北京人民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呼吸已经有点衰竭的老太太,当时医院怀疑她可能感染了非典,这是人民医院第一个收治的非典确诊病人。当时王晶第一个冲上前去给这位病人上呼吸机,并说:"我是党员,这个病人由我来护理  相似文献   

12.
36岁的王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2003年5月27日,在与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40多天后,护士王晶永远合上了双眼,而陪伴她远去的除了一束束鲜花、一套她生前最喜爱的护士服,还有人们对她永远的思念. 王晶生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4月5日,北京人民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呼吸已经有点衰竭的老太太,当时医院怀疑她可能感染了非典,这是人民医院第一个收治的非典确诊病人.当时王晶第一个冲上前去给这位病人上呼吸机,并说:“我是党员,这个病人由我来护理吧!”  相似文献   

13.
<正>张惠芳是房山区第一医院分院党支部书记、内科副主任。1994年从宁夏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张惠芳被分配到房山区第一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3年来,她坚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一门心思扑在了自己挚爱着的心血管内科专业,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满腔热忱关爱着病人的身心,诠释着医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喂!喂!急诊室吗?”“什么事?”“一德路×号有人得了急病,快派救护车!”“人民南路经常塞车,你们离医院这么近,可不可以自己把病人送来?”“妈的!见死不救吗?你们医院是谁开的!”医院不敢怠慢,五分钟内开出了救护车。塞车,又是塞车!等救护车开到一德路,病人已被家属用自行车送到医院。“你们医院是为谁服务的,出了人命,非跟你们算帐不可!”病人家属怒不可遏。幸好经过医生全力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不然,这“人命帐”可算不清。半夜两点,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赖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事找片儿警,生病找片儿医。在白纸坊,有这样一位社区医生,她把病人放在心上,病人把她记挂在心里。工作一年,她收到病患送来的锦旗30面;她耐心热情,一家四口称她为全家的"神医"。她就是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生———王一珉。坚定社区医生"最接地气"2008年,王一珉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当时穿上学位服的时候,我梦想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穿着白大褂,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坐在有着落地飘窗、宽敞明亮的诊室里为病人看病,门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排成长长的队。"王一  相似文献   

16.
流矢穿心     
《法制博览》2010,(16):1-1
中国是牙医,美国是病人 昨晚看一个朋友写的书,其中援引美国第一房产大亨Sam Zell形容中美关系: 中国是牙医,美国是病人。  相似文献   

17.
4月17日7点20分,54岁的汪晓民(化名)被送到急诊室,这位于建筑工出身的北京汉子紧紧捂着胸口、脸色苍白.已经突发胸疼3个小时的汪晓民,在老伴儿的陪同下被120急救车先送到了附近医院,由于病情危重,医院建议转诊,他又被120急救车紧急转送到朝阳医院急诊科.到医院时病人意识模糊,初步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塞,病情危重. 心脏中心的值班主治医师王华接到急诊科电话马上赶到现场,她一边迅速观察病人病情,一边嘱咐相关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做好紧急准备.20分钟后,病人被推进手术室,王华为汪晓民做了血管开通手术,并成功置入一枚支架.1个小时后,汪晓民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王华揪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以为气功疗法是中国特有现象,实际上世界不少地方亦流行类似的“无接触疗法”。在美国,一名护士替一个坐着的病人进行一种独特的疗法:用手绕着病人的身体由头顶至脚踵移动,但始终距离几寸,并不直接触  相似文献   

19.
人们每每将那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之官称为官中的“病人”,但病人何辜?硬被拉来和此等国之蛀虫民之豺狼扯在了一块!我看这些“红光满面”“养尊处优”之徒和病人实在是大相径庭,不过这里且延众论,权称之曰“病官”,并不揣浅陋将二者的迥异之处说上一  相似文献   

20.
病人的背后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想找一本写给病人身边人的书。或许这个群体太狭窄了,又或者与病人相比,人们很自然地更关注病患本人,这也是出版界要尊重的商业规律吧。所以也没什么结果,直到偶然买到一本《康复的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