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修通,整个概念就不同了《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从1992年至2010年,广州市决定投入1000亿元建成255公里地铁路网,用18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要走100年的路。人们发现:在近10年来广州地铁突飞猛进的背后,始终都有您的身影。您为何会如此关心广州地铁的建设?林树森(以下简称林):我到广州工作那么多年,始终坚持的一种策略就是对城市基础设施要“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像广州市的内环路和高架路,就是按“适应”的思维搞的。当时有人提出:那个东西可能有污染(噪音、废气),最好不要搞,但如果广州不搞这些路,这10年的经济怎么发展?“一手…  相似文献   

2.
在这一期的“独家策划”里,我们的记者分别对江苏、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城市带的情况做了报道。这些报道集中展现出的一个趋势是: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带与城市带之间,正发生着悄悄的然而却是激烈的较量。之所以说是悄悄,因为这些较量并没有诉诸公开;之所以说是激烈,是因为各地政府与自己的“假想敌”的竞争已经全面拉开,它涉及到几乎各个政府经济部门,产业与城市建设。 我们对这种竞争表示欢迎。它表明了各地政府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应的服务意识的增强;有压力才有动力,正如“长三角”给“珠三角”的压力,苏州给无锡的压力,都会化成它们新一轮自我超越的动力。 在竞争中,我们也看到,地方政府的思考更加开放,开始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和产业分工格局下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学会借力。例如江苏一些城市对上海功能的利用和补充,攀枝花借助在昆明的温州商人的力量活跃地方经营环境。“跳出自己看自己”,无疑会看得更加清晰。 当然,我们也看到目前城市较量中的一些隐忧—— 政府主导型的竞争如何更贴近地方实际和长期的比较优势,政府行为如何避免短期化? 行政的力量如何走出“惟我独尊”的、“赌气”式的框架,如何使得产业的力量成为主导? 城市较量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简单的“领导的政绩较量”、“经济数字的较量”、“景观的较量”,而同时成为造福人民、立足一个地方长远发展(如文化教育、环保等)的较量? 在城市较量的同时,如何避免“挖墙脚”、“以邻为壑”等弊端,推进城市合作?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中心、城市带不可能只有一处,而且经济中心也是多个层次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自己应该定位在哪个层级、哪个区域、哪个领域的“中心”,而不能动辄都是“国际化中心”。 今年以来,《南风窗》分布在全国主要地区的记者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报道,我们愿意看到,在新一轮城市化和城市带的竞争中,出现百舸争流、和而不同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未检工作,相对整个刑检工作,应该说是比较新的。我们上海的未检工作,搞了十一年,是最早的,但与刑检工作相比,起步比较晚,时间比较短,经验比较少。所以,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从而找到一些合适的方法。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也希望各方面,尤其是各兄弟部门能够给我们帮助。  相似文献   

4.
当大拆大建的大连模式和日新月异的上海速度成为各地市长的最爱时,城市建设的大跃进便开始上演了。这场新世纪的城市美化运动在把城市变得更漂亮的同时,也在造就一个个财富孤岛——被相对萧条的农村所包围的浮华世界。虽然大多数是在大力举债搞建设,但财富毕竟是在这些光鲜的土地上堆积。 城市与农村的财富差距没有必要也无法拉平。但是,在一条几十公里地铁的造价就等于整个淮河治理的地方配套资金时,倾斜的财富无疑开始斜得过头了。 一边,是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的全国近20个城市的地铁项目;一边,是为百亿治水资金发愁的沿淮贫困地区。更可怕的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在一个可疑的分洪逻辑下被放大。城市越来越富,也就越来越需要炸开农村的堤围分洪来保护。顺理成章的结果是:对农村而言,越没有钱来治理,便越值得来破坏。而且,这个恶性循环的周期正在逐步缩短。如果说,财力弱小的时代,国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还面临城市与农村两者取一的尴尬,那么,现在已有充足的税收让基本建设在两条战线上齐头并进。 我们不能让国民财富分配中一个不公平的结果成为新一轮不公平的理由。那样,日渐对我们的繁荣、秩序和发展构成威胁的贫富分化问题将永无解决之日。 中央政府如何通过税收使用中的转移支付来平衡财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量的重新讨价还价会让它成为一个可以期待,但很难立刻见效的举措。实际上,还有更直接的财富转移方式——慈善事业。它也许不能完全纠正我们在建设上的人为倾斜所造成的后果,但能够平滑社会——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而且,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提供更宽松的法律空间,让富者更乐意、更容易与贫者分享他们的财富。而不是让相当多的财富“不得不”继续留在城市。让公益基金以及捐助者享有更多的运作空间和税收优惠,这种对利益的出让是国家对税收更直接的转移支付。而且,以现有所得税率计算,可以带来两倍以上的民间配套资金。 不能共享的繁荣是无法持久的繁荣。这个简单的道理还并不为人们,尤其是富人所完全接受。其实,这就像水利专家总结出的人与水的关系一样简单: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在财富的分配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1,(18):30-30
西门子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助力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将发电净效率提高至全球领先的46%,为世界发电行业树起"中国标杆"。西门子深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具备远见的城市规划,将有利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未来,西门子将与热爱城市的人们一道,孜孜以求,在工业、能源、医疗、城市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6.
当前,如何把农村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如何在深化城市改革的同时促进工业以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封闭型的自然经济时期,城乡之间的差别很大,城乡分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泾渭分明。资本主义社会靠剥夺农民,迫使农民破产来发展工业和发展城市,其城乡对立和矛盾只能是愈来愈激化。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自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才能较为自觉  相似文献   

7.
经常出差的人感叹:中国已经变成一个大工地了!伴随着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除了中央直接掌控的大型工程外,各地政府开展了以城市市政建设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这股全国性的建设高潮,笔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国家兴旺发达,一日千里。忧的是,在物质进步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本刊发表了《广东,应该向上海学习什么》一文。7月,广东省高层官员在省委书记李长春、省长卢瑞华带领下赴上海学习考察,求取真经。那么,上海市最高领导人对上海经济的今天与未来究竞是如何看待的呢?6月27日,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特派广州与香港记者联合采访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充满开放性的回答。以下是本刊驻上海特约记者根据此次采访而作的整理稿,相信会对广东和全国了解上海、学习上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6)
正在价值观被房价不断冲击的这个时代,关于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又疯涨的房价,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吗?还是有值得说的,因为,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这是"暴跌"前疯涨,还是又一轮通过"房价排斥",让一些人永远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从而没机会立足的先兆—后者让我想到了一个可怕的词"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0.
警惕印度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对印度的印象也许还是《大篷车》、《流浪者》、大包头的印度兵、以及无休止的种族冲突。近年来,当我们放眼向洋看世界时,我们身边的这个大国却从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淡出了。但是,不甘寂寞的印度用一个“大炮仗”(核弹)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警醒:我们身边有了一个手握核武器的充满敌意的邻国。我们不搞对抗,但我们必须了解印度已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印度如何看中国?印度为什么不顾一切要搞核试?…… 四川大学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室主任张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印度问题专家之一。印度核试前夕,他曾进入印度广泛考察。他的观察也许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印度,更准确地评价印度。  相似文献   

11.
读者观点     
《南风窗》2002,(7)
[读者锐评]先兴市,再兴城就城市的本位功能而言,城市首先应该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而不一定是行政建制中枢,至于把它仅看成是水泥森林则更显荒谬。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首先应该突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先兴“市”,再兴“城”。然而,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却对诸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城市形象工程”趋之若鹜。这不仅是为了吸引上级的“眼球”,还因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建成后的管理,往往被政府一手包办;不但带有明显的统制特征,还伴随着对企业的不当干预,无形中鼓励了社会“寻租”行为;结果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吸走了社会的运营资金(而非沉淀资  相似文献   

12.
上海这座城市,是现代中国的一块充满矛盾、变化无穷的魔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当这座城市的市长,谁就成为中国政坛上万众瞩目的人物。 1989年下半年开始,作为工商业大都会的上海,出现少数企业部分职工待工在家的种种现象。在稳定是中国目前根本利益的大局下,任何不稳定的危险气息在社会上弥漫,无疑是对人心的一种动摇。少数职工回家待工,顿时在上海市民情绪中引起骚动,人们自然而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的父母官。 12月30日那个夜晚,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来到上海磁带厂录像车间女工王世琴家中,带着和蔼真挚的明朗微笑,详细询问她目前的收入和生活情况。这位回家待工已三个月的女工质朴诚恳地对市长说:我每月收入虽然暂时减少了,但我对工厂的明天仍然充满信心。朱镕基连连点头,赞同地表示:我们应该对克服  相似文献   

13.
张银海 《南风窗》2011,(21):54-56
一个"轻度追尾"事件引发这么大的波澜,这是城市中产阶层安全感缺失情绪的爆发。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既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又能够避免现代化的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个宏大的政治命题。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本博物学力作,作者以科学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微妙而古老的树木之歌、生命之歌,也促使我们去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栖身?从吉贝、香脂冷杉、菜棕到棉白杨、橄榄树、日本五针松,从远古树木的遗骸到为人类所主宰的盆景树木,从远离人烟的亚马孙森林到城市与田间,12种不同的生境,12种样态的树木,虽各不相同,它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却互相紧紧缠绕。  相似文献   

15.
青岛?青岛!     
石破 《南风窗》2007,(3):14-20
(上篇)青岛,又一个上海?政府不卖地是不可能的,那么多人等着用地;你不卖地,把上上下下都得罪了。青岛与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海滨城市,都是100多年前开埠的、带有殖民地色彩的海上贸易港  相似文献   

16.
垃圾车你好     
伟人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也是城市的主人。人们创造了许多城市的故事,或平凡,或惊心动魄。我们都是故事里的角色,或主动,或随波逐流。你又是怎样进入某一个时代?某一个事件?某一个故事?假如你的心灵曾因此被触动,那么,《城市故事》栏目将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与你一起感知我们生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徐瑗 《南风窗》2011,(13):54-57
一方面要让交税的人少交税,另一方面要使达不到交税门槛的人增加收入,应该有配套的措施,这两方面不是对立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税制,首先要照顾穷人,但也要留住富人。我们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为45%,现在为什么不降低呢?个税作用有限《南风窗》:个人所得税改革广受关注,个税起征点拟调整为3000元,这是否应该考虑到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许善达:发达国家有中央政府的个人  相似文献   

18.
<正>跟大家讨论一下,三八节快到了,有没有好的活动方案,大家分享分享。我们去年组织参观海洋馆,里面还不错,可以考虑。是动物园里的吗?我们要组织300人参与呢。那给女职工搞个专题讲座怎么样,我们有这个打算。我们以前搞过女职工形象设计讲座,今年想组织个跳绳比赛。  相似文献   

19.
财经线     
《南风窗》2008,(24):14-14
国务院推出4万亿积极财政计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具体措施。据报道,扩大内需的重点将集中在扩大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货币政策方面,银行信贷规模限制被正式取消,并  相似文献   

20.
雷宇在花县     
人们问:“雷宇现在在干什么?”一个花县人说:“他在搞我们花县的原子弹。”198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花县委员会有一个新来的干部报到了。姓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