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地人说广州人的嘴“刁”、刁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就比如吃鱼,鱼肉本身已够鲜美清甜了,但有人还是嫌它略欠爽滑,偏想出了个“焗鱼嘴”、“炒鱼唇”的菜式来。试想,一条鱼能有多少鱼嘴鱼唇,然而,为了口福,挖空心思,竟想出了这样的“刁”菜。叫人啼笑皆非的,远远还不只吃鱼。有一回,笔者看《信息时报》,竟有这样的一条消息:广州副食品消费市场出现新趋向,鱼头贵过鱼身,鹅翼贵过鹅肉。说是近年广州人吃的越来越讲究、不断在创新口味,吃鱼  相似文献   

2.
他的办公室不在纽约那摩天大楼的联合国总部,但他确实每日每时都在处理协调“国际关系”,人们把他的辖区看作小“联合国”。他当然也没有联合国秘书长的头衔,“村长,哈哈,”他说,“最多算镇辖下的乡一级。”他的辖区在中华大地上,却不是中国数以万计的自然村中的哪一条,他的百姓也不是“百家姓”上“陈李张王”之类的哪一族。当我们随他漫步在“李白路”、“辛弃疾路”、“杜牧路”乃至“李清照路”上的时候,遇到的都是清一色的“老外”。“HI!”这些金发碧眼的村民亲亲热热地同黄皮肤黑眼睛的他招呼着。也许他是中国第一个有中级技术职称并曾在国外接受过培训的村长吧。 2.5公里外的大亚湾核电站工地上,由26个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莫斯科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他”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金钱就是一切”(Money is everything),相信“现金为王”(Cash is king)。 他是在月黑风高之夜走私贩私或在地下工厂生产假冒伪劣的“企业家”。在他装修豪华的办公室里,“纳税大户”、“慈善义举”、“质量信得过产品”的奖状锦旗挂满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他不是广州最早的个体户,至少也是最早的那一批。他的简朴、耐劳、聪明,使他曾是广州最有名的私营企业老板,还光荣入选“广州十大杰出青年”。 他的名字叫陈展鸿,他的企业叫“壹加壹”。我曾问他为何叫“壹加壹”,他回答:“企业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闫帅,一个85后,曾经的他家境富裕且殷实,也算得上是一个“富二代”、十足的“顽主”.而现在的他“荣誉压身”,2013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北京榜样”.是什么转变了闫帅的人生,促使他完成了他人生的“鲤鱼跳龙门”?是家庭变故、责任.现在,闫帅的身边不仅有一位默默支持和鼓励的“贤内助”,有一对身体不大好、需要他供养的父母,还有一群每天需要他照顾的“爷爷奶奶”.  相似文献   

6.
稻草与金条     
某乡新闻干事,是我的文友,经常来我处聊天,无话不谈。过去,一说到他们的乡长,他便怒火中烧,说此人大搞“一言堂”,不知民主为何物。官迷心窍,总嫌自己头上的“乌纱”小,一心盼望弄个处长、局长当当。因此,大搞“政绩工程”,不管群众乐意不乐意,只要能讨得上级欢心,他便心安理得。“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他的座右铭,财务科的账目“注水”严重。他还有个特别的嗜好——贪色。女会计是他的情妇、“小蜜”,二人常常形影不  相似文献   

7.
张明 《法制博览》2008,(20):35-35
他“旗下”的55名学生,33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考进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他让一个极度厌恶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入北大;他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班干部;他总是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缺点……他被学生称为“神奇教师”,“心灵导师”。  相似文献   

8.
一个神秘人物又“神秘”地返回了生活。七九年上海民办刊物《民主之声》,负责人是他;八○年,发起成立“民刊学会”的,也是他。他曾自凑班底,竞选上海南市区人民代表,这成了当年的“爆炸”新闻。这个神秘人物,姓傅名申奇,原是上海动力机厂工人。五年前,他被控犯“反革命煽动罪”,判刑七年。今年七月,他被提前释放。找寻他的人在问:傅申奇在哪,近况如何? “我在自建的‘炼狱’里!”这位平常、普通的三十二岁男子深沉地说,“我在民主、宽容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9.
“到深圳来吧,这里有另外一种生活!”郭万达,南开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研究部主任。每当他的四处找工作的朋友和师兄弟向他征询安身的好地方时,他总是不加思索地说这样一句话。郭万达1992年初次南下,先到的是广州。但他发现,在广州,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地人”。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这个江西客家人不愿在广州“客居”下去。而在深圳,“本地人”成了稀罕之物,随处可闻的普通话让“外地人”的感觉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下过“海”,又平静地上了岸。一切都那么从容、自然。关键  相似文献   

10.
乔书领,河北草坪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第一位出售种草的农民,自1985年以来,他为祖国各地留下片片绿茵,面积达一千公顷。 1988年,他荣获全国花木行业“十佳企业家”、“全国青年科技示范标兵”、“河北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1999年,他被团中央等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杰出青年农民”。 ——题记  相似文献   

11.
“泡沫名人”是喜欢“乱世”的,因为“乱世出英雄”。美国小说《飘》里的主人公说“天下大乱时,是发财的好机会”,香港一位经济学家说“市场经济的精神就是以乱对乱”,这些话都是“泡沫名人”们所喜欢的。要是谁能论证出“市场经济就是泡沫经济、投机经济”的话,“泡沫名人”真恨不得立即为他申请诺贝尔经济学奖。“泡沫名人”是标榜自己很有钱其实却欠了银行很多钱的人。他喜欢说自己有多少亿资产,哪怕早已债主盈门资不抵债了,他仍然可以做到大言不惭,心跳而面不改色。“泡沫名人”是保证只要你把钱交给他就可以高枕无忧获得暴利的人。但实际上,他手里可能连一个像样的项目也没有。“泡沫名人”也钻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出名”,因为出了名就能  相似文献   

12.
张威 《工会博览》2022,(27):35-37
<正>他倾力打造了国内香味料企业首家院士工作站,被选定为北京市“智造”试点企业;他牵头创立的中关村健源食品微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全产业链融合;他精准扶贫“河北省望都县井泉村”并担任名誉村主任,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他就是北京味食源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中关村健源食品微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田崇华,一个一直致力于“让美味更简单”的“制香人”。  相似文献   

13.
“枕边风”     
顾桐 《法制博览》2010,(12):41-41
有一个朋友,男的。大家聚在一处聊天,他的开头语是“我老婆说”、“老婆昨天告我”一类。我们笑他没出息、没主见,被“枕边风”吹“残”了。他不以为然,几十年来俯首帖耳,有老婆大人指哪打哪的风范。  相似文献   

14.
他从事地铁电动列车司机工作至今已有近30年,安全运营里程超过了96万公里;他在工作岗位上累计防止了10余起安全事故;他先后荣获地铁总公司“金手柄”奖、地铁公司劳动竞赛先进个人、首都劳动奖章、“列车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三分公司地铁司机廖明.  相似文献   

15.
4月7日,台湾“立法委员”李敖在“立法院”教育委员会质询时,一上场,就要求教育部长杜正胜、台大校长陈维昭、清大校长徐遐生、中央大学校长刘全生、台东大学校长郭重吉、台湾师大校长黄光彩等入列“备询”。李敖训斥他们:当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敢站出来和北洋政府对干;傅斯年当台大校长时也敢和政府对干,他们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李敖又说,当年警总查禁他的书时,他要弟弟顾着,但弟弟却跑回家“大便”。为此他骂弟弟“肥水不落外人田”。话锋一转,他说,现  相似文献   

16.
大平正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历任自民党和内阁要职,在战后日本的许多重大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内倡导财政、行政改革,对外积极推进首脑外交,他提出了著名的“战后总决算”、“综合安全保障论”和“环太平洋经济合作构想”,为战后转折期的日本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平正芳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他的业绩对日本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纵观大平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不难发现他之所以创下骄人业绩,得益于他有一套以“椭圆哲学”为核心的完善、成熟的政治哲学。大平的为政之道、政策设想都与“椭圆哲学”密切相关。本文将对“椭圆哲学”的含义、起缘及其在大平正芳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尹鸿伟 《南风窗》2007,(8):17-19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中这几句形容世事兴衰无常的经典台词,恐怕要被改成“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被查了”,因为中央又开始新一轮的清理政府豪华办公楼、培训中心了。  相似文献   

18.
年近七旬、满头白发的夏家骏,被群众称为“夏青天”、“布衣常委”、“民间信访局局长”,当然也获得了“书法家”、“法律史家”的种种美誉。可在记者看来,他更像一个“湖南蛮子”,一个精力过人、记忆力过人的老顽童——有点名士风流,也有点乡土气,有些天地不怕的狠劲,也有湘西人的淳厚。成为文学家,作品流芳百世使“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夏家骏青年时代的梦想。造化弄人,他高考进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再后来转入法学史专业。1987年之后,他先后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近20年的从政生涯,夏家骏真正做到了“上情下达,下…  相似文献   

19.
一天,位于清平街的“清平饭店”来了一位身着海外时装的青年顾客。他指名要品尝饭店的“清平鸡”.边吃边赞不绝口,还向服务员打听这种鸡的制作方法。服务员见他问得这样认真,便找来烹制师傅和他交谈。原来,这青年是位华侨,在美国纽约开餐馆,他听说广州“清平鸡”风味独特,与众不同,这次回国探亲就特地前来“探秘”。他感叹说:“清平鸡”确实好吃又好味,但可惜美国纽约没有这种食品,不然,很快就会“发”起来。他悄悄地说:如果你将“清  相似文献   

20.
吴先生是单位里的“读报积极分子”,他对报纸电视上的一切信息都深信不疑,特别对于广告,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发烧友”。每天清晨起床,吴先生总忘不了擦一点面霜,这一良好习惯正得益于几年前的一则广告。在那则著名的电视广告里,他第一次吃惊地知道,他的脸部原来是一块肥沃的“养殖场”,生长着上亿只肉眼看不见、叫“螨虫”的可怕的小动物,而这种面霜正是螨虫的唯一克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