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青年》2007,(4)
他生活的城市是南昌,南昌有个藤王阁;她生活的城市是烟台,烟台有个蓬莱阁。藤王阁和蓬莱阁永远无法走到一起,但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是不是因为一南一北不同的生活习惯影响的呢,很奇怪,他不喜欢吃鸡蛋黄;而她则不喜欢吃鸡蛋清。因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结婚后第一次煮面条时,她打了两个荷包蛋。面条熟了,一人碗里一个荷包蛋,看着就让人垂涎。当他要吃自己碗里的荷包蛋时,仔细的将荷包蛋的蛋清和蛋黄分剥开。将平日里自己不爱吃的蛋黄留下,将自己爱吃的蛋清夹给她,边夹边说着:"我不爱吃蛋清。"  相似文献   

2.
曾樾 《海内与海外》2013,(1):68-69,75
一次,坐公交车,听那位女售票员报站的口音有些怪,尽管她用的是普通话,但还是带出了一些外地口音,一问,果然是外地人,外地人当上了北京的售票员,这叫我很有感触。  相似文献   

3.
且说北京的胡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同》。而且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般的神韵。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太实太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真正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化蕴涵,标志之一就是熟悉北京胡同。因为北京的胡同最具有中国式的民间意趣。对北京的胡同做了深入开发的,文学作品中首推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那样的作品中,都将北京…  相似文献   

4.
张家湾访古     
北京人所吃的每一粒米,在历史上,都与张家湾有关。现在,北京人所吃的米,与张家湾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了。  相似文献   

5.
爱情鸡蛋     
路原 《新青年》2004,(8):18
他俩结婚时,日子过得很苦,就连偶尔吃一回煮鸡蛋,都是莫大的奢侈.一次煮鸡蛋,他剥开蛋壳,掰开那洁白的蛋清,取出诱人的蛋黄,然后捧着温热的蛋黄,就像捧着自己那颗滚烫的心,轻轻送到她的嘴边.将蛋黄含在嘴里,她回报他一个蓄满爱意的笑,问他:"你怎么不吃蛋黄呢?"他说:"我从小就不爱吃蛋黄,只喜欢吃蛋清."她面露喜色:"真的吗?我们一个爱吃蛋清,一个爱吃蛋黄,真是天生的一对呢."  相似文献   

6.
前些天一位“京味儿作家”很感慨地说,京味作品不大时兴了,在许多地方不大受欢迎,这是实情。其实,老舍先生当年也遇到过这问题,老舍先生早年的作品曾经写了不少地道的北京话,北京以外的、特别是江南的读者读起来就有些不大明白。他举例说,描写一个人从椅子上滑下来,他写成“出溜儿”下来,生动而且极具京味儿。可外地人不懂,他们不明白一个人怎样从椅子上“出”而又“溜”,结果,这生动与地方特色反而将一批读者拒之门外。毫无疑问,北京话是北京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一个会说北京话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北京文化的专家,或许他连…  相似文献   

7.
素问 《新青年》2005,(1):34-36
我是一个十分热爱吃的人,热爱到了崇拜的地步。我这样一种有前途的爱好小小年纪就初露端倪,传说我4岁的时候有一回半个月低烧不退,到处求医不见好,爸妈给急坏了,问我想吃什么东西,我说想吃罐头。那时候本来也没什么好吃的,我们家也很拮据,能吃上罐头已经是了不得的奢侈了。于是妈妈下了很大的决心,给我买了一瓶珍贵的梨罐头,嘱咐我不要乱动,等她晚上下班回来打开给我吃。我等她上班走了,自己从床上爬起来,用剪刀啊钳子啊什么的把瓶盖撬开来,享用一番,一滴甜水也没剩下。吃完后吐了一地,烧就退了,想来是积食的缘故。此事20年来一直被传为笑谈…  相似文献   

8.
老舍小说中也有描写吃饭馆的场景,其中惟妙惟肖地体现了老北京人的饮食风俗。譬如,《老张的哲学》里写几个主人公吃涮羊肉,另外一些小说则是写吃鲁菜。唯有《四世同堂》一书,写两个反面角色冠晓荷拉瑞丰去吃四川饭馆,而瑞丰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怕吃辣。  相似文献   

9.
汤加王国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 172个珊瑚岛和火山岛组成。总面积 697平方公里,人口约 10万。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紧靠其东侧,汤加又是世界上日出最早的国家之一。   汤加是个穷国,然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盛产老百姓爱吃的一种大芋头和甜薯,这些食品营养丰富,一个人一顿可以吃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大芋头。另外,汤加国人还爱吃猪肉、羊肉、鱼类等,所以个个体形都十分肥胖。信步汤加城市街头,遇见的都是彪形大汉一类的大个子。据调查,汤加成年男性平均身高 1.8米,体重 120公斤,成年女性平均身高 1.7米,体重也达 120公斤…  相似文献   

10.
吃软不吃硬     
说到"吃软不吃硬",如果没有任何前置条件和特别诠释的话,则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很可能会不知所云或产生歧义——他没准儿就以为您所说的是位牙口不好的老人,只能吃柿子一类的“软”。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居京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中他不爱吃北京的小吃,而且,岂但是不喜欢,甚至是厌恶。他说北京的茶食没有什么特殊的滋味,也曾"撞进"饽饽铺买过一回两回点心,却没有买过好吃的点心。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纵横》2000,(4):39-39
越南饮食习惯:越南人受中国广东口味的影响较深.以食大米为主,喜欢喝中国茶和咖啡.口味特点:喜欢吃鱼、虾蚧、鲍鱼、海参、鱼翅、海味、瘦肉和鸡.也爱吃狗肉.吃饭时,菜要多,口味宜清淡,不喜欢吃辣,喜吃酸甜、糖醋和蚝油.烹调上喜欢炸、清蒸、烧卤等.菜例:脆皮炸鸡、红烧鱼翅、川炸丸汤、脆皮乳猪、咕噜肉、软件球、开煲狗网、扬州锅巴、咖喱鸡等.柬埔寨饮食习惯:柬埔寨人大多信佛教,教徒们尊重鸟兽,不肯杀牲畜.平时也少吃动物肉,吃饭时习惯不用桌子和椅子,脚向后席地而坐.用盘子、叉子、匙子,不用筷子,一般都用手抓饭  相似文献   

13.
60多年来,红星二锅头这一地地道道的"民酒",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百姓闻之心醉的酒,成为中国的名酒,登上大雅之堂:星级饭店里、驻外使馆中、喜庆宴会上、迎亲送往时……尤其是北京人,对红星二锅头怀有特殊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它不但存储在那深绿色的酒瓶里,也存留在北京人奔腾的血脉中。难怪坊间有了"北京有三乐——登八达岭长城、吃全聚德烤鸭、  相似文献   

14.
福特总统说过,他最爱吃“三一”冰淇淋。布什总统也爱吃。1992年他卸任后,到休士顿定居,曾光临我开的这个小店几次。 那天晚上快要打烊了,店里只有两三个顾客,坐在靠墙的那排椅子上,还没吃完。店前一下子来了三辆汽车。下来一群人,最先进店的是两位服装整齐的男士,一左一右分别站定,另有  相似文献   

15.
二妮     
二妮是叔伯大娘的亲妹妹,家在任店,离百时屯四里多地,她的事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
  出事那年,二妮十五六岁,已经订婚,嫁妆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山东人爱喝糊涂粥,在粥里放点黄豆,小孩子都爱吃粥里的黄豆。二妮想往自己碗里多盛点黄豆,她嫂看见生气了,说,你脱了光脚丫子下锅去捞。二妮听嫂子说话难听,两人就吵起来,二妮没吵过她嫂,气哭了,早饭没吃。  相似文献   

16.
妈妈爱吃什么菜? 提出这个问题,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那天,大家聊得海阔天空,吃得大汗淋漓,都很尽兴.临近酒席结束,一位朋友忽然叫过服务员,叮嘱说:"再加一个酱烧鸡翅."大家赶紧阻止:"都吃饱了,别浪费."朋友笑笑,继续交待服务员:"鸡翅烧烂些,多放姜,加黄酒,烧好了给我打包."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老百姓,有孩子的,多数都为孩子的入学问题发愁。这个“入学”包括着孩子进幼儿园、上小学、升初中(俗称小升初)、考高中和大学(俗称中考与高考)。当然,为这件事发愁的还不止北京市民。大量在京务工的外地人,  相似文献   

18.
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我国北方的一句俗语,流传极广。北方人爱吃面食,饺子的做法也五花八门。一般是捏好后下开水锅里煮,也有蒸、炸、煎、烙的。饺子,据说老辈子称“交子”。旧历除夕边守夜边做,捏成“元宝”型。大年初一时下锅煮熟了,全家团团围坐——吃。“交子”,就是两个年头子时相交的意思。不知是不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王蒙的幽默     
正1999年11月9日晚,中国作协在大江南宴请韩国作家代表团,请副主席王蒙主持。在外宾到来之前,大家闲聊,说起了文化界谁最爱吃,谁最会吃,谁为饕餮之徒,谁为美食家。有人说,京城应该首推文博大家王世襄,他精于烹调,造诣极高,且以此为乐。听说他  相似文献   

20.
以往,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有很多铁皮屋子,用作饭馆和发廊,我经常光顾的一家是个卖肉饼的,烙饼、收钱全是一个小姑娘干。我和我女朋友两个人去吃肉饼,一张不够吃,两张吃不了,那小姑娘说,我给你们烙张大的不就行了。肉饼4块钱一张,她弄出的“大号”比原来的足足大一半,还是收4块钱。后来小姑娘的肉饼铺关张了,我总歉疚地想,全是我给人家吃的,那么大的肉饼才卖4块钱,肯定要赔。肉饼铺子旁边是个卖山西刀削面的,一口大锅,面熟了捞上来浇一勺肉汁,其实就是酱油汁,有点儿碎肉而已。保证够咸,要不然对付不了那一碗面,一块五一碗,我也经常去,一碗面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