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亲子依恋一直是研究儿童人格与社会化的重要课题.亲子依恋有三种类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亲子依恋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母爱剥夺、养育质量、耍儿的个体特征、家庭与社会环境、父母内部工作模式.亲子依恋中怯生的解决方法包括: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加强社交活动、选择一个"固定朋友"、发挥玩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特殊的情感关系,存在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对个体的社会化和认知、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依恋的传统理论出发,阐述了依恋的类型,依恋的测量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质丰厚的人才政策,人们往往会忽略了人才去与留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情感依恋,尤其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建立的对学校、对学校所在地方的依恋。基于此,以天津市45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校依恋、地方依恋以及根植意愿问卷,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校依恋、地方依恋包含的两个方面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根植意愿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在学校依恋与根植意愿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学校依恋通过影响地方认同,地方依赖间接影响个体的根植意愿。这一结论为地方"留人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依恋是婴儿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始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产生.未成年犯的负性情绪已严重影响到其性格、情绪、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严重影响其在服刑期间的劳动、学习和生活及改造的效果和质量.有关依恋与负性情绪关系的研究为如何调节未成年犯负性情绪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恋对个体成长过程及自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自尊,采用亲密关系量表测量依恋,在此基础上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依恋的回避维度呈现正相关,与依恋的焦虑维度呈现负相关,但是相关不显著;内隐自尊对依恋的回归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依恋是亲密关系提供的强烈、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早期经验的依恋形式深刻地影响着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本文回顾了四种传统的依恋理论,对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从认知、人格、神经生理等新视角解释依恋,介绍了依恋的跨文化研究、依恋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最后指出了依恋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团体就是竞争力的时代大背景下,参与竞争是团体的主要属性之一。而资金、信息、人才、知识已被视为团体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其中作为个体的人才因素尤为重要。个体的各种属性必然随着个体加入团体自然而然地带入团体,而团体依恋是个体进入团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团体目标的确立,并且在人力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依恋是亲密关系提供的强烈、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早期经验的依恋形式深刻地影响着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本文回顾了四种传统的依恋理论,对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并从认知、人格、神经生理等新视角解释依恋,介绍了依恋的跨文化研究、依恋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最后指出了依恋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过程中,父子游戏是父亲与孩子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父子打斗游戏(rough-and-tumbleplay)又是父子游戏的主要方式。父子打斗游戏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使孩子积极地面向外部世界、鼓励孩子的服从性、发展孩子的竞争技能、降低孩子的攻击性、促进父子之间的激活关系和依恋关系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过程中,父子游戏是父亲与孩子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父子打斗游戏(rough-and-tumbleplay)又是父子游戏的主要方式。父子打斗游戏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使孩子积极地面向外部世界、鼓励孩子的服从性、发展孩子的竞争技能、降低孩子的攻击性、促进父子之间的激活关系和依恋关系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影响儿童初级社会化的社会互动中,亲子互动是最主要的一种。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与子女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相互影响而发生交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根据库利的“初级群体”理论,双亲与子女组成的正是面对面亲密、频繁交往的初级群体。在这个直接、自然的关系世界里,亲子互动对儿童的初级  相似文献   

12.
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这既是个体社会化和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现实学习和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情感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实施情感教育。为此,在教育目标、学生观、评价观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需要贯彻情感教育理念,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南城县"心服务·新未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项目中,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电话访谈、相关文献整理等途径,并且结合依恋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和原因,关注家庭中的亲子依恋质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该项目以"家庭功能"为服务切入点,通过家庭监护、亲职教育、亲子关系和整合资源等方面修复家庭功能,而应对实务开展中所面临服务对象的"流动性"、家长错误的养育观念、社工介入时"双重身份"的尴尬以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困境,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运用依恋理论的视角去理解留守儿童及父母,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寻求政府、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力量,以此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系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总体上,中国老年人更加偏好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或者保持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且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现实中,规模庞大的亲子群体保持了既分又离的居住模式,说明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对亲子居住模式的选择存在实质性的影响。同时,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居住偏好模式是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包括获得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亲子现实居住模式的选择是亲子双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女性受教育水平和夫妻依恋风格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对246对夫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妻子受过高等教育,丈夫婚姻满意度较高;夫妻经常一起做事,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均较高;对于男性和女性,夫妻依恋风格均可以显著预测其婚姻满意度,依恋安全性高的个体婚姻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论友善     
友善可以从道德和品德两个维度上来理解。作为道德的友善,即道德规范意义上的友善,具有社会的属性,是指个体在处理与他人它物的关系时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主要表现为友善待人、友善对己、友善爱物三种基本形式。作为品德的友善,即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友善,具有个体的属性,是指个体与人与物友好互助的个性或人格,由个体友善认知、个体友善情感和个体友善意志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7.
本次调研活动在代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上海市成年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抚养同儿童依恋行为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解读中国当代代际关系。在研究结束后,给出了定性的关于上上海市成年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抚养同儿童依恋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为:隔代抚养会削弱母婴依恋;隔代抚养会增强祖婴依恋;隔代抚养与降低母亲责任感以及增强祖辈责任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在有条件的隔代抚养模式下,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并不会趋于复杂化;中国传统文化、人口和生育政策的变革、性别角色转变、家庭类型的转变、家庭方式的转变以及家庭文化教育程度均对中国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出"两个范围的联盟"思想,拓宽了"群众基础"的范畴;积极推动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各项社会政治关系;明确"知识分子是党的一支依靠力量",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党的信任和情感;肯定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个体私营业主对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儿童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家庭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农民工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主体因素的影响 ,过去研究最多的是母亲的养育行为与儿童自身特征这两大因素。近 2 0多年来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及社会其他成员在形成依恋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养育质量、母爱缺失与剥夺、儿童的气质、家庭与社会环境等 ,对儿童依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