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人户分离现象日益突出,犯罪分子跨区域作案、流窜作案已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活动特点,以往由户籍地派出所为公民出国、出境及其他社会活动出具“有无刑事处罚记录证明”的工作机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利用公安信息网络,通过建设“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准确的违法犯罪人员十指纹和犯罪现场指纹信息数据库,为核查鉴定公民有无刑事处罚记录和提高公安机关出具“有无刑事处罚记录证明”的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纹信息技术工作成为核查鉴定公民…  相似文献   

2.
新事评点     
《江淮法治》2011,(21):5-5
居民身份证法修改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新法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修改后的居民身份证法加大了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根据相关条款,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要面临刑事处罚。还要承担经济赔偿等民事责任,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多重保护。  相似文献   

3.
高佳 《法制与社会》2016,(5):132-133
基层公安机关依公民申请出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以证明其本人或相关关系人无前科劣迹。但实践中,该项证明的出具工作并不尽人意。本文通过现状分析进而探究缺陷原因并提出规范对策,使之更加严谨、审慎。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升现场指纹的证明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指纹曾有“证据之王”的称谓,然而在实际办案中,常常因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现场指纹很难采信。笔者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着手,以现场指纹为轴心,在勘查程序、现场三录的制作、物证送检、鉴定文书的制作、刑事技术人员的出庭作证等方面,阐述了作为一名刑事技术人员如何规范自身的日常工作,同时提出加强技术人员与侦查办案人员在工作上的渗透,以及通过提取多个现场的指纹进行串案认定,来提升现场指纹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5.
鉴定人员“心理因素”对指纹检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印被称为物证之首,历来被广泛用于司法实践,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在实际检验中,可能将事实上同一的指纹认定为不同一,也可能将不同一的指纹认定同一,还可能出现既不敢认定,又不否定的局面,造成指纹鉴定出错或者难下结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现场提取的指纹变形、重叠、模糊、残缺等各种客观原因,以及鉴定人员本身的检验水平、经验等原因外,心理因素的干扰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拟就该问题作出分析如下:1.心理因素干扰产生的原因1.1 案情对鉴定人员心理的影响案件发生以后,随着侦察工作的开展,案件信息也会通过侦察员传递给刑事鉴定人员,特别是在送检过程中,通过侦  相似文献   

6.
宪法第41条规定"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刑法中诽谤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名誉的行为"作为部门法的具体限定之一;真实性证明作为处罚阻却事由的性质,公民宪法监督言论的范围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宪法监督言论的刑事入罪标准应当区别一般言论的刑事入罪标准;宪法监督权的言论属于刑法中的"允许的危险",行为人履行一定的义务作为前提,应当排除宪法监督言论的刑事有责性。  相似文献   

7.
董亚枚  陈亮 《法制与社会》2012,(19):136-137
手印是犯罪现场和嫌疑客体上出现率较高的一种犯罪痕迹,通过检验鉴定,能够起到缩小侦查范围和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作用,向来被认为是"证据之首",在侦查破案中显示其特殊的价值。在新形势下,缉私办案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给刑事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从将指纹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轨道,不断提高指纹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调动指纹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现场勘查、密切侦技联系,并进一步做好指纹鉴定工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最大限度地发挥指纹技术在缉私办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公安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紧迫性建国以来,我国各级公安机关收集、积累了近4万份刑事指纹档案,并先后采用了人工管理、人工编码和计算机半自动管理的手段和技术,使指纹档案在刑事侦查中鉴定犯罪嫌疑人以及查证无名尸体身源和亲权鉴定等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  相似文献   

9.
行为人利用黑客软件窃取使用者“人脸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应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人脸信息”具有极高的可识别性并符合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和特征,属于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人非法获取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损害不特定公众利益的,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在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时,要落实检察一体化工作理念,发挥检察合力,要注重检察办案与法治宣传相结合,提高社会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91,(3)
我国维护社会治安的法律处罚体系中,涉及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实体性法律处罚,事实上已经形成为刑事处罚、劳动教养处罚和治安管理处罚三个层次。劳动教养制度正处于取代短期自由刑和与治安管理处罚相衔接的状态。目前,法律处罚体系中的这种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1.
香港刑事技术检验机构概况内地统称为刑事技术工作所涉及的范畴,在香港是由警方和政府的另外一个机构所负责。警务处仅负责一部分技术分析和检验工作,其内设的技术检验鉴定机构有鉴证科、军械法证科、法医鉴证科、炸弹处理科、警犬训练学校;另有一部分刑事技术工作则由政府化验所承担。其中,警务处鉴证科、军械法证科和政府化验所是本次参观的重点。警务处鉴证科是为香港警队和其他执法机构提供指纹鉴证及摄影服务的专业技术部门,该科主要任务是围绕指纹检验鉴定开展综合性的技术工作,包括在罪案现场寻找指模,并进行采集提取、显现处理、检验鉴定、拍照和向法庭就认定身份  相似文献   

12.
邓毅丞 《法学》2014,(6):100-109
最新司法解释将"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作为盗窃罪的定罪因素。该因素不是盗窃数额的补充要素,而应当作为盗窃罪的客观处罚条件。在适用范围方面,"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应当被理解为"曾因盗窃行为被判处过刑罚";"受过刑事处罚"的盗窃罪和正在被追诉的盗窃行为之间应当有期限限制;"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不能被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刘艳红 《当代法学》2021,35(4):3-14
刑法分则"明知"要件在限制犯罪处罚范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刑法修正案(十一)》删除了原《刑法》第191条中的"明知"要件,意味着上游犯罪本犯也被纳入洗钱罪主体范围,洗钱罪处罚范围扩大且惩治力度加强.然而,自洗钱定罪自然不需要"明知",他洗钱定罪仍应根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予以判断.根据修正后的刑法条文文字表述,基于自洗钱与他洗钱性质与方式的不同,同时也是为了遵守联合国国际公约对他洗钱"明知"的基本要求,应确立"明知"为他洗钱的出罪条件.通过刑事推定完成事实认定,实现对"明知"要件的证明,发挥"明知"在他洗钱犯罪认定中限制处罚范围的作用,实现他洗钱刑事处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助力司法机关对洗钱罪的精准发力和精准打击.  相似文献   

14.
刑事技术是以司法检验、鉴定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发展无时不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使刑事技术科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个人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逐渐使刑事技术发生深刻的变革.1 资料管理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以及成熟的数据库技术和MPEG(图像压缩)技术将使各类犯罪资料、物证资料、样本资料,以及所有与刑事技术有关的资料统一用计算机管理起来,即省时省力,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料的存储容量,并实现技术档案、资料无纸化管理.1.1 指纹档案管理  相似文献   

15.
证据是刑事证明的核心问题,自白是证据的关键问题。在刑事证据法领域,为防止司法不公,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无辜的人不受定罪处罚;2.毫无偏见地对待被追诉人;3.司法机关不被渎职行为所污染。为使无辜的人免受定罪和刑罚处罚,就要求加强证据的  相似文献   

16.
夏军 《中国律师》2012,(3):54-55
自2001年以来,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和环境保护部的部署下,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依托环保核查技术报告,辅以信息公示和参酌民意程序,对重污染行业公司申请上市和再融资开展了环保核查工作。其所出具的同意通过环保核查的意见,是中国证监会准予特定企业发行证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前置要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实质上是把中国证监会核准证券发行交易的一部分职能剥离分出,设立新类型、专  相似文献   

17.
指纹鉴定人员对现场指印认知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纹鉴定主要是解决检材指印与样本指印是否为同一人所遗留问题,其鉴定意见是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关系着被检验对象是否有犯罪嫌疑,责任重大。指纹鉴定人员根据指纹鉴定方法与标准,结合从业经验对指印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最终给出鉴定意见,在此过程中,对现场指印的分析是否客观及准确,直接影响后续比对检验、综合评断及得出的意见。本文重点针对指纹鉴定人员在指印分析阶段的细节特征选择、信息判断等问题进行研究,邀请106家指纹鉴定机构参加4组指纹的测试,实验使用一款基于网络的指纹鉴定分析系统,记录每个机构在指纹鉴定中的工作过程,并使用统计学R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指纹鉴定机构之间做出判断与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纹鉴定人员点取特征的稳定性、选取特征的数量与现场手印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8.
违章者为躲避交警慌不择路,撞树而亡。交警因此受到刑事处罚。一个警察的冤屈和一个公民的生命权孰轻孰重从此成了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9.
论刑法上的"从重处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重处罚必须具有从重处罚的情节.从重处罚情节包括犯罪情节与非犯罪情节.将非犯罪情节作为从重处罚的根据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非犯罪情节中,只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不存在酌定从重处罚情节.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应有一个法治时代的新认识;"抗拒从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抗拒从重.<刑法>对首要分子、主犯的处罚仍然体现了"从重处罚"的精神,但与1979年<刑法>相比较,表现为一种"隐性从重".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切都在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其中有积极的有益的变化,同时也有社会黑暗面的"发展"——犯罪呈现智能化,高效化的趋势,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为了遏制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和现状的进一步恶化,在加强预防的同时,也必须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采取适当有效的刑事处罚措施。刑事处罚措施是否得当有效,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刑事处罚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明确刑事处罚的设立原则,这是整个刑事处罚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