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基层社会治理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人大代表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重要的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具体工作中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质量的高水平既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也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优越性。在提高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上,关键要从优素质、搭平台、强监督、通路径等四个方面着眼,让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联系人民、回应人民、服务人民。  相似文献   

2.
宋贵伦 《前线》2023,(1):18-21
党的二十大对社会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我国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完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淮安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引领,以项目化建设为载体,探索和打造了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社会治理新举措,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走出了富有淮安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为淮安实现新起点上新跨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群众路线、服务优先,进一步密切党委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转变。社会治理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十年来历经了初始建立、深化完善和持续创新三个阶段的变革。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主要有:制度逻辑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实践逻辑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价值逻辑上共享美好生活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进而推动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不断变革。通过梳理总结,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必须始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5.
魏礼群 《前线》2021,(3):31-3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取得重大成效,其主要标志是:全国人民过上宽裕殷实生活,开拓了现代社会治理新境界,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明显增强,社会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等。必须增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自觉性、全面性、协同性、创新性、系统性、效能性,坚持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大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价值功能。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精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认知度与成熟度不够、技术风险与责任难定、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正在成为科技支撑下社会治理困境的突出表现。未来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协同,合理规避技术风险,切实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军洋  李君如 《前线》2020,(3):75-78
基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复合型实体性载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生态系统工程思路下,探索生态人文社会环境治理实践,以党建工作为引领,进一步深化首都基层治理经验,打造北京生态人文街区、社区、商铺、景区等样本,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采取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夯实基层,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创造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首都社会治理新格局,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精神,提升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郝丽  王波 《理论学刊》2023,(1):163-169
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方式,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还存在参与主体、参与渠道、参与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亟需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组织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亚青 《唯实》2014,(12):10-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部署、新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这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从"管理"国家向"治理"国家的理念飞越,进一步彰显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关系平等化、治理手段柔性化和治理理念法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还存在治理体制不健全、治理能力待提高、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智能应用挖掘不够等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党的领导,完善治理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治理能力;"五治"融合助力,创新治理体系;强化智能支撑,打造智慧城市。从而实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刘菁 《前线》2022,(12):50-52
诚信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之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的主体力量是治理共同体,共治的重心在于基层治理,共享的对象是人民创造的实体和智力成果。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诚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探索社会治理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导报》2015,(2):15-16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坚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治理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围绕强化社会事业、壮大社会组织、改进治理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以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建设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相似文献   

15.
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回应和平衡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治理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符合现代社会治理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于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需要通过加快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仫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共同确认和信守的族规民约,在国家治理力量不能有效延伸至民族地区的条件下,在当地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为此,本文对仫佬族族规民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其社会治理价值及启示,旨在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抓好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城市建设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举措.只有市域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实到城乡社区,才能更好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效能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必须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十四五”时期,要从治理体系融合度、治理效能认可度、治理资源协同度和治理生态共建度四个维度出发,探索社会治理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新路径:深化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健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强化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坚持开拓创新的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治理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9.
刘帅顺  吴军  尹德挺 《新视野》2023,(2):96-103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国家与社会关系融合以及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学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制度经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深层机制在于党的人民性、人的现代化、治理多元化。在此过程中坚持人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确保治理的政治逻辑与人民的生活逻辑相契合,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理念不断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方式不断丰富,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既要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高层次美好生活需求,又要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党为核心统领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治国理政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在理念、制度、机制、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政府领域各项制度改革,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