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现阶段,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和思想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平演变"政治图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们要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搞分裂活动的本质,支持宗教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和思想渗透.这是做好宗教工作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建立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度,是保障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由大学生特殊性和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建立最低工资制不仅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还是一个道义上的问题。它是遵循高等教育"成本—受益"原则的客观要求,有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激发大学毕业生尽快投入社会工作的热情,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刘广斌 《求索》2012,(10):197-198,144
20世纪20年代,中国爆发了教育独立运动,"教育独立"思想应时而生,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重大转折之一。民国教育独立思想对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等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对教育与党派、宗教之间的关系也有清晰界定,虽然最终在复杂的形势下归于失败,但它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所谓的"世俗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全球化。宗教的世俗化、西方宗教对中国大陆的强力输出和渗透,加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宗教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宗教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宗教热"和"宗教乱象"。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我国宗教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叶敏 《前沿》2012,(2):14-16
高等教育制度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西方国家,大学自治已相对成熟、稳定且深入人心。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术领域里,随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大学自主办学研究的深入,大学自治这个术语出现的频率也日益频繁。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本文在梳理大学自治的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大学自治存在的合理性,探讨大学自治实现的可能路径,以期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顾倩  翟瑞 《求索》2013,(6):216-218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形成了独特的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该制度立足于西方大学的先进经验,借鉴了美国的大学董事会管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的形成并不是一味地抄袭西方的经验.而是结合了当时中国具体的文化背景,这就使得该制度得以在中国逐渐成型,其呈现了鲜明的中国本土化色彩。研究民国私立大学董事会的外发与内生性因素.对于我国教育管理制度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晓蓉 《人民论坛》2010,(9):254-255
梁漱溟"道德代宗教"说认为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但"道德代宗教"对于解决当今道德、宗教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难题时,显现出其局限性,梁漱溟的理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距今102年,但历史并没有远去.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讲"五四运动"时,强调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融入世界,但又不断受挫的历史.而"五四运动"之所以爆发,一个原因就是融入失败.而近年来,随着"芯片"危机,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堵、制裁和诬蔑,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民办高等教育是与国办高等教育相对而言的,是指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承载者是民办高校(或称私立大学).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三大误区。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近代,随着西方新式教育的传入,我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私立大学,如辅仁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它们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民办  相似文献   

10.
刘德定 《前沿》2007,3(11):3-5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宗教关系"列入要促进的"五大关系"和谐之列,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宗教观之间的继承、发展、创新、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性。  相似文献   

11.
民办教育:传统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办大学可以说源远流长,虽然古代的"大学"概念曾与今天通行的"大学"概念有不同的侧重.但学习和研究高深的学问以备经世致用,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典型和明确的追求.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留给今人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益,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对国家人力资源水平的整体提高,亦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赋予更多的人以终身学习的机会"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寄予了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期望。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保障,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在理念上的进步。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内容中的开环大学、自定节奏教育、轴翻转、目的性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中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完美结合。基于此,我国可以通过采用拓展灵活弹性的大学学制;学科逻辑向应用逻辑的转变;由僵化的教学原则到自适应学习原则主体性的转移这些改革路径来助力实现教育2030中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活动不仅使外来宗教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顺利交流,对21世纪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从而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其蕴含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进指南,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高校要以中国梦为指引,通过实施同心筑梦、立德树人、文明校园、美丽大学、凝心聚智等五大工程,推进新时期大学文化升级版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速,在收费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招生规模上齐头并进。三项改革失败了两个所谓招生并轨,简单地说,即取消公费生、自费生.实行缴费上学。这一改革,打破了上大学免费的格局,旨在探索中国教育的成本分摊机制。客观上说,当年招生并轨,社会舆论与老百姓意见很统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宗教问题思考的理论出发点是国家意识形态,操作层面是以国家现代化建设为指归而建构的统一战线理念,一切围绕国家及国家利益展开。邓小平对我国宗教存在的客观现实性在做出科学正确判断后,以爱国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点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宗教政策:首先,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其次,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第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四,独立自主的自办教会政策。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常新多变的社会现象,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具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有可能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理论探"本",全面、客观认清宗教的本质、现状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应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之要"位",进而从旗帜、根本、主流和关键四方面探究应对、解决我国宗教问题之战"术",攻坚克难、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开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名-50名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的为普及教育阶段。到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各国都陆续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实现.它代表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自己从何而来?这即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和考古学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尤为重要。因为从历史到今日,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尊敬祖先,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一个明显的不同。西方世界的宗教传统十分浓厚,教会曾经在千年之中凌驾于欧洲各国之上,对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拥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而古代中国虽然也流行多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唐代传入中国,元代复入,明末清初再次进入,鸦片战争以后大规模发展起来。教会在推广基督教的过程中,把教育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教会的教育活动在近现代中国达到顶峰,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及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它并非由中国政府投资的,因此与其他私立教育一样属民间办学的范畴。鸦片战争以前,外国教会虽已开始在中国兴办学校,但由于中国主权完整未受破坏,因此所办学校都在中国的外围地区,如马六甲、新加坡、澳门等地,内地还没有教会学校。传教士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