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伟勋建构了"生命的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完成了他对人之生命存在整全意义的探索和追寻,为重新审视中西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坐标。  相似文献   

2.
翟永太 《人民公安》2006,(21):54-55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得病。 自从在晋南农村老家的舅舅卧病在床后。对生命的概念。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城里人和乡下人。有钱人和没钱的人.对生命的意味是截然不同的。对以土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民而言。城里人所谓的头痛脑热、伤风感冒,他们认为只要能挺过去.统统都不称为病。他们所谓的病,是不能下地干活。躺在家里不能动弹。住不起城里人的医院。打不起针。吃不起药,才算是真正病了。  相似文献   

3.
郑晓江  郑瑶 《中国减灾》2011,(11):32-33
经历过大灾难而产生严重生死问题者,遇到的往往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自己所持守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实遭际之间的观念冲突或意义冲突,因而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困顿问题。找到这些生命困顿的解决出路,需坚持从生命的完整性,从人之身、心、灵、社会四个层面关注生命本身,寻找意义,重整价值,重建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青年生命意义的困惑与应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青年人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过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自己的人生体验等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以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90后"群体已成为接受当代高校教育的主体,准确掌握"90后"大学生特点,了解其内心世界,对其生活和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居住地、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等对个体生命意义感影响显著,而性别差异和有无宗教信仰对生命意义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哲学、宗教、生物、心理等对生命活动的分析,得出文学以其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对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它的解释包含关于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意义的哲理思考,它关怀人的生命活动的终极问题,“人的生命活动”的艺术展示和解释过程,也是最能发挥文学形象化和具体性的优长和特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命价值是效用价值与人道价值相统一,人道价值是基础,效用价值是人道价值的延伸。人的生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人的生命终止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其他一切价值、人的发展、人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人的发展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人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人的发展是对生命意义的彰显,通过社会实践,在有限的自然生命时间里提升生命价值。人的发展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使人的生命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主体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冯友兰)。即在于促进个体“成人”。德育与学生生命成长相伴相生。故德育必须体现生命的特征.反映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本来意义。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发展生命,只有“激发生命,充实生命”(蒙台梭利).德育才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9.
柳建营 《传承》2010,(15):122-124
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逐渐产生疏离。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生活问题时,他们感到困惑、迷茫,无法理解现实中的许多矛盾,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不能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以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为出发点,从生命意识教育的概念、实践意义以及实践路径等角度进行阐述,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形成正确、健康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相似文献   

10.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0,(24):55-55
一个人被奢侈的生活占用的时间越多,其人生懊悔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越被所谓的“关食”吸引,其被疾病缠绕的机会就越多;一个人越把心思放在穿着打扮上,其内心就越空虚。在吃穿上花的时间越多,一个人的寿命就会越“短”。尽管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绝不是依靠追求所谓的吃穿来支撑的。把生命完全浪费在享受那些山珍海味上,以及一味讲究穿戴时髦服饰上,这样的生命是哀痛的、短暂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逐渐产生疏离.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生活问题时,他们感到困惑、迷茫,无法理解现实中的许多矛盾,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不能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以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为出发点,从生命意识教育的概念、实践意义以及实践路径等角度进行阐述,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形成正确、健康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相似文献   

12.
陈玉苹 《求索》2007,(9):193-194
对生命价值意义的追问是人类精神意志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与《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命运的逆转引发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关于生命价值的追问,而贾宝玉这个从人间天堂落入人间谷底的贵族公子,也苦苦追索着人生的意义。意义的失落使他们忧郁和伤感,而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经典形象。但是,哈姆雷特的死亡与贾宝玉的出家,并非失落生命价值意义之后的逃避,而是生命至爱与至痛里最后的救赎,这才是这两个形象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命课堂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课堂重构的应然走向。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构建"生命课堂"的五种策略:塑造课堂的"魂";营造课堂的"情";增添课堂的"色";注重课堂的"生";形成课堂的"神"。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情感的压力而退学、堕落、自杀的比比皆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他们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而道家的生命关怀思想:生命的安顿、生命的超越和生命的价值,能指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顺应自然、回归本性、善待生命、主导生命、敬畏生命,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道家哲学对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以及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08,(14):14-17
"5·12"汶川大地震让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一场争分夺秒的斗争从此打响。生命通道、生命探测仪、生命体征、生命奇迹……许许多多与生命有关的"术语"不断在国人的心中翻腾、发酵,成为一种养料,让生命的分量迅速壮大。地震使许多人的生命消失了,但生命的尊严却在国人的心中变得更加高大挺拔。捍卫生命尊严的行动在祖国大地上相继展开。  相似文献   

16.
姜国峰 《求索》2012,(1):98-100
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人本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笔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具有更加深层次的生命内涵诠释,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要求在于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要求在于以人的生命本质之完善为归旨;以人为本的实现路径应以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为现实根基。因此,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应尊重人的生命实践活动,促进人的生命本性的圆融,创造和完善人的生命本质,使人真正成为"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便成为以人为本的中国教育的必然诉求,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当前青少年的生命特点与生命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生命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以"道"作为解释生命的起点,"道"自然无为,人生命的轮回是"道"的具体体现,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展示着"道"的自然本性.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依然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生命关怀: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遮蔽了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我们应努力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实现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