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玉琴  宋鑫华 《前沿》2010,(3):81-85
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它以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多民族国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极具渗透力的制度保证,又需各民族对政治权力的共同参与、分配,借以扩大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及其持续的社会与政治稳定。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的溯源、民族政治体系建构以及政治价值蕴意等,以期求证民族区域自治对多民族国家内政治秩序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政治整合是当代多民族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政治整合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当代学者在此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主要存在两大方面:制度路径和国家性路径。就前者而言,涉及威权主义政治整合和民主政治整合路径;就后者而言,主要涉及国家的合法性、治理能力和重叠共识的形成与引力作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不仅需要制度建构,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建设。也就是多民族国家在制度建构的同时,要从国家性,也即国家能力和内涵性关系建构上夯实制度存在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建设,并不是否定民主建设。国家性建设只有和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性才能获得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政治整合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内在机制。为了论证这一研究假设,论文以浙江省D市为例,对地方政府选择性政治整合的概念与机制、历程与特点展开了历时态考察,并对其价值与限度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最后指出应从选择性政治整合转向均衡性政治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创造相对均等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均衡和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5.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6.
秩序是人类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良好的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定的秩序需要政治权力来建构和维持,但政治权力解决的是政治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政治秩序要持久存在,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合法性基础,即建立政治权威。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训导性、政治过程的守法性和政治产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政治学中,政治权威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是社会成员自愿认同政治权力而形成的积极的合法性权力关系。相较带有强制性的政治权力,政治权威可以更有效且持久、真实而稳定地维护统治秩序。建构政治权威需围绕“自愿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其中,政治权力所内蕴的公平正义,所表征的良好绩效、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等是获得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自愿认同的价值基础与前提保障,政治社会化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培育自愿认同、建构政治权威的关键路径,政治记忆、政治仪式以及政治修辞为此路径的开展提供技术要素支持。  相似文献   

8.
政治价值整合: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价值整合是执政党应对政治环境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党的纲领、性质和奋斗目标、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深化认识,回应政治挑战的重要手段。批判式反思与整合性建构是实现执政党政治价值整合的关键环节,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扩大党内民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实现执政党政治价值整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警官作为执法主体是政治权力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执法效能直接取决于其基本属性 ,这就必然要求他们具备合法权威、合格权威和个人权威。这三者有利于建构警察的合法性 ,并对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新军  杨慧 《理论月刊》2002,(10):19-20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为背景,讨论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认为“政治无意识”概念旨在解决叙事与历史的对立,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宏伟叙事重建合法性,建构后现代语境下激进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保持纯洁性对于保持政治稳定、整合多元利益以及获得合法性支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能更加有效地维护党的意识形态,提升党的政治动员能力,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提高党的政治决策能力。当前,如何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性,是党建的一大难题,解决的政治途径在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引导;坚守党的宗旨,获取更广泛的政治认同;对党性不纯的现象和党员进行矫治,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还原"三清政治"。  相似文献   

12.
李乐为 《求索》2011,(12):126-128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体系随着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向另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的变迁,从而建构起一种更加合理的政治关系模式。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政治权力结构,理顺权力关系;有效提高政府能力;大众政治参与的发展;推进农村基层政治一体化进程,提高政治整合度。少数民族政治发展只有通过改革、生成与建构等最基本的实现方式才能最终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党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并实现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建构,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努力,消解矛盾和冲突,才能增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营造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4.
提高执政合法性与科学性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加强政治竞争机制建设,必须 以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出发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根据执政合法性与科学 性侧重点的不同,正确划分选举型的政治竞争机制和选拔型的政治竞争机制各自的适用范围;正确处理 竞争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任新民 《思想战线》2006,32(6):44-49
政治价值整合是政党树立执政权威、扩大社会基础、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20世纪末,面对欧洲社会的深刻变化,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通过其传统价值理念的批判式反思,整合建构新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创新党内民主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实现了政治价值的整合,取得并执掌了政权。其执政实践为我们研究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余晓明 《求索》2005,(11):174-177
文学与政治互相渗透,构成了生态学的协同演进关系。文学通过叙事的方式对政治合法性进行原初建构。文学经由文化政治为精英和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提供了剧本,而国家权力对文学的介入的主要策略是对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的干预。但是,文学“元叙事”对言说的质疑,又构成了对意识形态的解神秘化。  相似文献   

17.
政治合法性与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道德因素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不仅是法学意义的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 ,其本质在于政治与道德的一致。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片面强调政治目的、执政能力的下降、公务人员的道德失范以及理论宣传的失误是道德裂变的主要促因。反思苏联解体的合法性因素 ,对我国建设政治文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共识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理论定位,一定程度的政治共识对于民主政体十分必要。政治共识从合法性、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三个方面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和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合法性运作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民生治理的政治贡献,民生作为考量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意蕴。民生治理是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也是公共权力理性化的有效运作形式。行政善治回应了政府角色定位的民生纲领,政府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民生导向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服务嵌入与回应性治理的三重面向。因此,政府民生治理既是政府责任与民心资源的利益救赎,也是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价值基础。政府民生治理的发展理路呈现了政治话语到法治论域的民生治理景图,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互构的民生治理逻辑,民生治理到民权保障的制度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价值依归等四维演进谱系。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的联盟理论倾向于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解释联盟的根源不同的是,本文立足于从国内政治方面探讨参与联盟的动机与根源,并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例,从历史因素、军事能力、政治合法性、行政动员能力以及国内局势控制等方面阐述国内因素如何影响一个国家选择联盟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