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以感性自然和感性的人的武器沉重打击了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但在对哲学的功能与使命的理解上,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却陷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囹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以感性实践活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存在,实现了对哲学功能与使命认识的革命性变革,达成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4.
章新若 《求索》2013,(10):89-9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把钥匙,却在各种各样的花哨争论中逐渐丧失了它最具体最本真的变革意义。本文认为,“实践”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的哲学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蕴含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革命可能性,即是对人认识世界的传统方式的超越,也是人自身存在方式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考究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规划未来美好生活蓝图。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视野中,美好生活思想包含五个维度的整体逻辑架构,即经济维度上在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中摆脱人的物役状态,政治维度上保障公平正义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维度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达到人际和谐,文化维度上充分满足多元化个性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维度上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科学梳理和全面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美好生活思想,从中汲取理论资源和实践启发,可以更好地内化和外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深刻剖析其自然与历史根源、有力批判其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认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具有先进地位,以民族平等为重要原则,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走向共同体,同时,也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牢民族团结互助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袁方 《理论月刊》2006,1(2):24-2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了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提纲揭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和客体、神圣与世俗、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关系的生成、展开以及扬弃过程,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自从1844年8月28日在法国巴黎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之后,他们不仅创造了学术编年史上的神话,更为重要的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使其成为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南,而且改变了世界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方向和进程。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学术思想合作和交流,孕育了他们在人类编年史上的“传奇友谊”,不仅是人类认识历史上伟大的革命性变革,而且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旧唯物主义、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质上是"虚假意识",颠倒性和欺骗性是其表征。实现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超越,主要手段是共产主义革命,必然结果是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条件是构建一个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马恩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要凸显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4,(1)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人格力量是理论创造的内在动力。当前,在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的研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力量的作用研究还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这个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创立的伟大理论,不仅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人格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中蕴含着创立者的人格魅力,马克思恩格斯崇高的追求是他们理论创造的价值引航,他们的人格力量成为推动他们在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的最根本的内在力量源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其创立者人格魅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刘小兵 《求索》2008,(2):189-191
丁放先生撰文认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的“正始之音”是指“正始诗歌”,笔者认为“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在《修竹篇序》中是对“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这一经典名句的化用,应属“用典”,用以表示惊喜、赞叹之意;“正始之音”在句中保持其本义“魏晋清谈”,在全文中只能联系上下文,取其比喻义;丁先生文章中用以论证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时期的诗歌”的其它数条材料,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近7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导读性宏观介绍论证,但已开始向国际跨学科微观分析考证转变。因此,要深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直接论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论述的"史前史"即形成过程,"史后史"即传播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世对其的评价,特别是就一些关于"中国"的重要论述结合现时代进行重点剖析,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推进中国研究、坚持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宗教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产生过影响。本文从基督教和犹太教等方面考察了他们诞生时的宗教性历史与现实背景,探讨了他们思想发展之初的宗教有神论阶段,说明了这一影响。最后,对恩格斯晚年关于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论述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虽然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它们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机巧”是黑格尔哲学的著名命题 ,但其中蕴含着不可克服的二难悖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合理的扬弃 ,才使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视这一研究中的解释学视角,深入分析围绕"马恩关系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黎莉 《传承》2011,(14):20-21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国家理想、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职能、国家的未来趋向及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做出过相关论述,且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生命一体安全观”内生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交融互动所构成的生态—生命共同体,生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前提条件和自然根基,生命安全是生态安全的表征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与生态—生命逻辑的背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生命共同体的安全和健康,导致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双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生命一体安全观”为破解当代世界难题指明了出路,其价值旨归在于: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安全是生命安全的自然基石,经济发展是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生命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统一,确保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环境权益;三是用法治和制度为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生命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保护和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生命共同体,是全人类的伦理责任,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建共享美丽健康世界。  相似文献   

20.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理论探索中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生成逻辑看,经历了发轫、确立、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四个时期,构成以历史唯物主义演进为主线,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目的,不断形成总体性研究思维的过程。从其思想要义看,形成了以革命生成论、革命主体论、革命形式论和革命目的论“四位一体”为架构的理论逻辑体系。从其分析范式看,形成了现代性批判、人民性取向、世界历史视角“三位一体”的研究逻辑。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当代发展,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辟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