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类型犯罪知识体系演变历经了“雏形状态”“正式确立”“多元发展状况”“徘徊状态”四个阶段,并呈现出结构不稳、开放、依附的特点,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实证性与科学性不强、现实关怀不够与类型犯罪分配上不合理等问题。建构新的体系需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以类型犯罪概念为基点的逻辑演绎结构,不断推进基础理论发展与深入,确立类型犯罪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地位,建构科学的类型犯罪论学术学说,并尝试创立“概论专论”的结构,从而使类型犯罪知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2.
符原青 《湖湘论坛》2002,15(2):20-21,90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但由于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影响,人们一般都把认识论只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而忽视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也受其影响,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样的提法,但他在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时,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起源、基础、动力、本质、过程等一系列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中,对“怀疑”的认识论意义有不少论说,其中有持否定态度的“目的论”、“唯意志论”和持肯定态度的“手段论”。受“手段论”者的思想启发,我们认为,“怀疑”是一个既是否定,也是创新的认识范畴;“怀疑”的认识论意义在于,“怀疑”是人类认识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前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真理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促使了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石涛画语录》向来以复杂晦涩著称,围绕着“一画论”形成了多种看法,并提出禅学、道学、理学和易学等假说.种种争论反而忽视了与“一画论”并列出现“乾旋坤转之义”的重要性.“乾旋坤转之义”来源于易学,是指变易之法,具有“神”和“生”的特质.人需通过蒙养与生活秉养此法而运用到具体的笔墨操作中,最后形成氤氲的艺术境界.而它与“一画论”之间是体用的关系.并由此可以看出,“一画”为石涛画学体系当中的本体性存在,为法之体,“乾旋坤转之义”为法之用.《石涛画语录》正是借易学渊源建构起自己的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志强 《求索》2008,(10):126-128
古希腊和先秦时期的智者学派和庄子,在认识论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对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从而否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可靠性。但从他们这种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却产生了两种不同取向的语言观。智者学派走向了对“辩”的热衷和语言技巧的肯定,而庄子则对“辩”提出批评和对语言表述性加以否定。本文从他们各自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两种语言文化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任何理论都以特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规律是客观存在和自成体系的.对客观规律体系的主观认识即思想体系.思想体系的逻辑化便是理论体系.规律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在方法上各异,但在体系上相通.这就像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正确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体系的思想体系构成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袁循 《理论月刊》2024,(2):132-141
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有助于推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生成与转化的“思维-行为”模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芳华  赵国杰 《求索》2011,(5):125-127
基于过程哲学、生态学与发生心理学,本文旨在确立研究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的新方向,探讨建构适应中国语境的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的理论基础。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基于物质场、思维场、精神场的大脑场物质运动的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模型与波普"三个世界"理论之间的联系,论证了从内在机理研究知识生成转化过程的科学性与可能性。然后,基于科学知识发现与扩散的历史建构描述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之内在心理即思维流,与外显活动即行为的模型,给出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的新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刘梁剑 《求索》2007,(8):162-163
王船山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诠释学思想。王船山认为,诠释的首要任务在于获得对文本的知,由此出发,王船山诠释学认为经典之解读,或为求其原意,或为借古证己。求其原意,应当“高著眼”,遵循上下文原则。借古证己则是一种创造性的诠释法。王船山于此强调诠释者“胸中应有一段经纶”,在创造性的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关注的重心不再是文本“本有”之“定指”,而是追求“各有契合”。由此,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对文本的知具有无限展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万笑男 《前沿》2013,(18):152-154
1950年代的妇女解放话语,把旧中国的妇女建构成旧时代的牺牲品和等待解放的可怜虫.1957年9月,围绕“影星周璇之死”的各种言说,也遵循了这一大的时代基调.与周璇同时代的电影女演员纷纷发表言说,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了女演员是“旧时代牺牲品、新时代的幸福人”的自我建构.对国家权力活语的迎合,是电影女演员在1950年后期的一种生存策略,帮助她们获得清晰的社会身份和更好的事业前景.然而,在此过程中,她们作为女性的主体身份和自我意识却逐渐模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自古以来"并无不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域外殖民势力东来并构建殖民体系,不仅终止了中国疆域的"自然凝聚"过程,而且已经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蚕食鲸吞。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邻国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才得以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3.
代训锋 《湖湘论坛》2015,28(2):124-128
庄子的"齐物论"篇历来被国内学界所看重,研究成果相当丰硕。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有三种指向,一种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来理解"齐物论"思想;一种是从为实现自由逍遥的境界来把握"齐物论"的旨趣;还有一种是从关键词句上来把握"齐物论"的思想脉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忽略了"齐物论"文本暗含的一种转向,即: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向。它表达的是从"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到"人应该怎么活"的智慧追问和转向。这样的智慧追问和转向是从齐物开始的,也是以齐物结束的。以"吾丧我"为齐物的切入点,揭示出充满是非争论的物质世界,再通过齐是非和辩无胜的进一步阐释,说明真实世界处于万物相蕴、和以天倪、原本无是非彼此的状态。这些都是庄子对"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揭示,但是,其归旨在于揭示在物的世界里如何发现和坚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给出了呵护生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即:齐物。这样,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也转向了呵护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郭忠华 《探索与争鸣》2022,(6):147-158+180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概念体系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的重要共识,但对于应当如何建构的问题,当前的讨论却非常有限。本土政治概念建构以理解社会科学的知识性质为前提。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多元普遍主义”的性质,这一性质导致社会科学概念体系形成不同的层级和适用范围,呈现出“概念之树”的结构特征。基于“概念之树”的分析视角,本土政治概念建构存在着三种可能的进路:一是类政治概念的建构,旨在建构特定的政治学知识领域;二是政治概念更新,旨在以新政治概念取代概念之树上的问题概念;三是种属政治概念的供给,旨在以本土政治概念完善类政治概念的家庭成员。田野政治学、全能主义和运动式治理分别反映了这三种概念建构进路。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是阐释人类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首倡者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地方性知识"的获得、深化和校验可以分别通过人类学家与"文化持有者"的对话、深入文化个案的实例研究和展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来完成.此种认识论主张的贡献在于其充分弘扬了认识者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意识,从而借助对文化符号的"深描"来达到对文化实体存在之内在意义的阐释;其局限性为,否认认识活动规律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规律,将在实践上限制阐释人类学充分开发其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看见十九世纪台湾——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尔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为主要分析对象,将西方人讲述的台湾故事当做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和关于台湾的知识生产,探讨何种事物被选择为讲述对象,考察来自西方的“凝视”(gaze)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台湾图景.首先,将西方旅行者对台湾自然事物的发现与19世纪西方的科学发展相联系,说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科学化的叙述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传播是由西方主导的.而旅行者对台湾人文景观的记录则表现为观察与被观察、控制与被控制的权力关系,是西方主体对东方他者的认知投射.第二,借用文化与社会关键词的论述,将旅行者对台湾人文与社会的讲述集中于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汇中,如“野蛮人”、汉人与儒家文化等,这些词汇体现了西方主体的意识与观念,呈现了当时西方眼中的台湾知识地图.原住民被作为讲述中心可能与西方眼中的文明位阶相关;汉人和儒家文化受到贬抑是中华文明衰落和西方文明崛起的世界格局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韩伟 《传承》2011,(11):60-61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相关问题,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学界有很多讨论。冯友兰、金岳霖两位先生的学说中涉及到相关问题,冯契先生在两位先生思想的启示下,创造性的提出了转识成智学说。三位先生的思想既有不同也有相通之处,简要地梳理他们的思想,对转识成智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义霞 《求索》2012,(10):109-111
六朝艺术创作与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起承前启后之作用。在社会动荡杀伐不已的六朝时期,知识阶层深受庄子的玄学影响,艺术思想变革求新,其实践探索形成的六朝文艺观之形神论,讲究艺术创作应以形写神、以技载道,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继形神论之后的气韵论,更是追求形与神的彼此关照、完全融合,倡导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表现其共性与个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六朝开创形成的这两种文艺观对当代快餐式、表象式的媚俗艺术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何理论都以特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规律是客观存在和自成体系的.对客观规律体系的主观认识即思想体系.思想体系的逻辑化便是理论体系.规律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在方法上各异,但在体系上相通.这就像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正确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体系的思想体系构成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两岸关系是一种建构性关系,其实质是大陆和台湾两个施动群建构的不同层次的群际结构的总和。本文以施动者—结构机制为视角,深入阐释两岸关系中的知识和文化,并以社会进化的逻辑探索两岸文化结构转化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本文希望通过这种理论化的尝试,为两岸关系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