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发性、区域性、可预测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表现为降低政府公信力、增加治理成本、影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的不足、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疏通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来建立与完善预防机制,从而从根源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瑞林 《政法学刊》2006,23(4):16-22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正处于上升阶段,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诱发因素与内在原因。内在的促发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在成熟法治国家,群体性事件都是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虽然我国的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规则与诉讼法关于群体性事件也有所规定,但是相关的内容设计还不够科学、全面、并不能满足对群体性事件予以有效规则的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有关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面前消极被动的局面,必须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针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人权思想就被写进世界各国的宪法之中,成为现代文明国家与社会的基石。在人权理论与实践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人权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提升的空间。个别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甚至是司法机关侵害公民人权的事件屡有发生。究其原因,行政思维与法律工具主义在我国曾一度是主导性的思维方式。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法管理国家事务,进行社会管理已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在我国建立起以法治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自然灾害和恐怖事件愈演愈烈,应急行政已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近年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探讨了我国应急行政的现状和缺陷,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我国应急行政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环境事故频发,环境形势严峻,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未解决,新的环境污染又不断产生。严峻的生态问题使环境行政主体的环境行政不作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环境行政不作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又以其隐蔽的形式存在于环境行政主体的实际环境监管过程中,这不仅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生态环境,也损害了环境行政主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本文以哈药总厂污染门事件为案例,分析环境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四种表现形式,希望能够借此探析环境行政不作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行政监管在矿产行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甚至社会的稳定。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过于模糊、部门职能存在交叉以及对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等。因此,从我国行政监管的现状出发,结合襄汾溃坝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着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科学界定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强化行政监管权力的制约机制,以期解决行政监管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频频爆发有特定的社会原因,也是地方政府处置不力应对乏术的表现;从调研中得到的部分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结果信息分析:行政决策者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事件时失误比较大,粗心大意,控制群情不办,导致严重的财物毁损事件发生;构建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的行政决策机制,演练预案,比对落实责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之省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凌云 《法商研究》2013,(3):92-100
通过对重大问责事件(案件)和规范文本两个样本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在实践与规范层面的种种面相。应当从问责事由、对象、方式、程序、免责事由以及通过媒体的公众参与来重新构建问责制度,同时需要从理论上突破对行政问责制度的传统理解。行政问责制度产生于我国政府内发的一种自觉,应当成为回应社会诉求的基本方式,应当是公众舆论监督与行政内部追责相结合,以对外回应性的责任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权菊花 《法制与社会》2011,(15):153-153,161
政府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事关政府行政行为的成败。当前,在法治实践过程中,一些基层政府决策失误所导致的重大社会事件、特大经济损失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本文就基层政府决策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谈点个人看法,以期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推动政府决策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案结事不了"引起的"缠访"、"闹访"等事件频繁发生,已危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这与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通有莫大关系:人民调解制度效力有限、司法程序诉讼成本较大、行政调解长期闲置。其中行政调解制度的"名存实亡"最惹人争议。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的分析对比,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着重论述医疗纠纷行政调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其中一个重要热点,就是对公共安全的认知和感受。我国公共安全管理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就在于要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社会管理水平,去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多发背景下更高的公共安全需求。在我国,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出人意料的是,这两年我国出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大好局面。所以,确保公共安全在我国的政府行政,特别是地方行政中将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成都拆迁户唐福珍自焚死亡事件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权利维护和国家权力行使的冲突困境,也体现了法律相对稳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突困境,但是如对事件的解读局限于单纯的行政法中的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与否,则容易简单化和概念化。  相似文献   

14.
成都拆迁户唐福珍自焚死亡事件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权利维护和国家权力行使的冲突困境.也体现了法律相对稳定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突困境,但是如对事件的解读局限于单纯的行政法中的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与否,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的曝光,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手段又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本文简介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接着以依法行政原则分析上海钓鱼事件。  相似文献   

16.
前沿视点     
竹立家在《中国改革》撰文认为,我国地方发生的一些突发性、群体性热点事件再一次证明,中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其主要特点是:由于公共权力的缺失、滥用和变质,导致我国基层权力生态进一步恶化,使“以利益博弈为中心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进入突发和多发时期“,这种现象极大地破坏了我们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已经发生的各类事件说明,政治和行政体制等“关键性改革“的“时效性“要求具有重要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极端事件的风险恐慌及对行政法制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了公众对极端事件的风险会产生恐慌性认知;运用决策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包括恐慌在内的情绪在公众的决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机制和机理的角度剖析了极端事件的风险恐慌能够阻碍公众,甚至整个社会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做出理性判断。以此为前提,阐述了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当行政机关对公众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回应成为其管理的合法性基础时,其所制定的为防止极端事件不再发生的行政措施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为确保行政措施合法性,就需要对行政法律制度进行变革:包括建立一种长效的风险治理与评估机制,以便对公众的要求加以反思、评估和过滤;通过规则来限制行政措施的过度性;通过"日落条款"来规定行政措施的适用期限;通过补偿机制来确保公正,同时增加行政措施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行政指导与公共卫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围绕行政指导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尤其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指导行为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展开论述,以求对行政指导在构建我国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日益复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和李普特的公众舆论理论,从群体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上分别给出作者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善治构成要素为分析框架,建议行政机关以善治理念进行社会治理,以便依据疏导群体心理,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扩大,保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20.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治理社会的理想模式。完善的行政法制可以控制政府规模,我国政府规模的扩大,反思行政法制建设十分必要。目前我国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监督法等难以担当遏制政府规模扩张的重任。只有加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政治结构,制定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小政府大社会才能在我国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