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长虹 《法制与社会》2010,(29):121-122
目前,我国"内部行政行为"是不可诉的,而通过对"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依据的分析,以及对其理论基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考察,我国"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的基础理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经不符合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实际。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应冲破我国行政诉讼的藩篱,对任公职诉讼进行初步思考,并构建我国任公职诉讼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
"资源依赖"理论是考察第三部门与政府资源互依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态度仍然是"防范控制"优先于"扶持发展",而后者的应对策略则是"自我节制"、"非制度化生存"与"自我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因此,急需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优化的途径主要包括:转变对第三部门发展的观念、加强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优化第三部门的制度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国际私法理论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私法理论问题再探讨赵恒宇国际私法"等于"冲突法,或"基本上等干"冲突法;冲突法并未调整实体关系,而又似乎调整了该关系。这类不确定性的出现,提示国际私法的理论问题已不仅是概念的广狭问题。考察国际私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发现,调整国际民事关系,选择法律不...  相似文献   

4.
效率违约理论自其创立以来,学者对其适用及正当性就争论不休,本文无意对效率违约理论多做评述,只是通过研究其适用条件和价值,分析"断供"的违约形态归属,以便厘清二者关系,明确商品房"断供"不属于效率违约。  相似文献   

5.
李若瀚 《时代法学》2012,10(5):91-100
冲突后阶段作为武装冲突的特殊阶段已为人们所认可,正义战争理论关于"战后正义"的讨论为"战后法"提供了理论来源。事实上,传统武装冲突法不能涵盖冲突后阶段的所有内容,当前武装冲突法中调整冲突后阶段关系的实体规则需要加以完善,"战后法"应作为其独立分支调整该阶段的特殊法律关系,以保障从冲突到和平的实现。此外,国际上处理冲突后重建问题的其他机制,如"联合国建设和平计划"、"保护的责任"等,也为"战后法"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了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许建宇 《法治研究》2010,(11):63-67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主从客体说"等我国当下几种主要的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学说均存在着若干不足,极有必要代之以"双重客体说",亦即静态的劳动力、动态的劳动行为均应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表现形态。在客体种类被界定后,我们更应关注和研究双重客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劳动法的宗旨确立、权利义务结构、制度设计等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诉权理论影响下依据私法一元论、诉讼法一元论以及平行二元论建立的民事诉讼法学理论,自身都有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传统诉权理论以"因何可以提起诉讼"这一命题为出发点,力图根据诉权的来源及性质说明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关系。现代诉权理论产生后,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推动了诉权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论理论抑或实践,都有力地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国企之存续实乃国之根本。然而,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里,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大多具有少受国家社会控制和监督的"自行分配"机制。是以,尽管诸多企业早已跻身全球市值"巨无霸",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的共许前提出发探讨两者的主要分歧所在,接着提出不同解释方法之关系对两者讨论所形成的影响,最后希望集中于"可能语义"和"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重新梳理形式解释论在刑法解释论中的体系,以求得理论内在的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诠释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的基础理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否走到尽头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区别于我国传统理论界这种悲观论调,本文在系统分析传统理论在研究方法与目的和理论视野等局限性和逻辑起点、法理学和刑法学上的理论基础等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重构了区别于传统理论的"两重关系说",实现了该基础理论的重大进展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1.
无子出妻为礼法关系演变诸多环节之一,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古人基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对生命规律的重视,无子出妻一制至唐,吸收了医学中女性"七七之数"和易经中"大衍之数"以规定出妻年限,其所反映的"风险的分化与规律的尊重"、"基于善与恶的设想"、"生产的选择与淘汰"三层合理性,正是唐律一准乎礼,而礼又因人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覃晴 《法制与社会》2010,(36):174-174
传统的法理学或者法学习惯于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视为法律领域最重要的法现象,将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作为分析和解释所有法律问题的两个基本的范畴,可是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内涵,以及"权力"的地位如何,"权利"和"权力"的关系又如何,却是模糊不清,而"权利义务关系"更是停留于表面,而不去深挖"权利"、"义务"、"权力"背后所潜藏的社会性内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留有极大缺憾。  相似文献   

13.
王秋韵 《法制与社会》2011,(32):261-262,264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不能有效化解行政纠纷,追根溯源,原因在于行政审判制度价值追求与目标设定存在缺陷。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其立法目的确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该目标设定具有多元性与全面性,却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设计所采纳的理论借鉴与其在实践中的"中国式困境"来寻求目标设定缺陷的根源,进而对行政审判的价值追求与目标设定进行反思与重塑,以行政纠纷实质性解决为视角,以"依法行政阶段论"为理论平台,建议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行政审判制度的唯一价值追求和目标设定,以期达到行政纠纷实质性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司法会计理论与舞弊审计理论分属不同学科。介绍中外将司法会计理论与舞弊审计理论的混同情况,探明中外形成"混同理论"的不同原因,并重点介绍了中国学界将司法会计理论与舞弊审计理论进行分野的研究成果,指出由于司法会计活动与舞弊审计活动性质不同的两类社会活动,两者理论的混同会导致社会实践的错误,最终会对中国的司法会计事业和审计事业带来危害。同时,揭示了"法务会计"理论出于国外"混同理论"的来源,分析了"法务会计"研究者对司法会计理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华燕 《法律科学》2011,(6):23-34
"忠"在初始意义上作为道德要求而存在,鉴于其对共同体的存立、公共职责的履行、契约法理论的补充及情感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立法将"忠"写入法律文本,使其由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作为法律义务的"忠",约束着"特殊信任关系"中的法律主体。现代立法并非鼓励对个人的忠诚,也不强求对某特定意识形态或政策目标的服从。在公法上,其强调的是对通过正当程序成为共同体价值目标的普遍认同与一体遵行;在私法上,意在预防受托人滥用委托权限。"忠"之立法规范作用于行为,是可描述及可预测的行为标准。对"忠"之规范的违反,会引发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刘全财 《法制与社会》2011,(16):268-269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兼职等相邻概念进行辨析,引出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概念,并对其劳动者主体资格进了论证。通过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分而治之的建议。即将勤工俭学大学生同用人主体间的关系分为事实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分别援引劳动法与民法予以调整,并辅之以短期商业保险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使之间接享有作为劳动者应有的各项社会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17.
张帆 《北方法学》2011,5(5):146-154
在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问题上存在着"单一雇主"与"共同雇主"两种模式。《劳动合同法》采取了"单一雇主"的立法模式,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被派遣劳动者的雇主,体现了抑制劳务派遣业发展的立法意图。而新《侵权责任法》对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共同雇主"身份的立法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的传统理念,顺应了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对基于"共同雇主"理论下的劳务派遣法律调整模式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劳务派遣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德、日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历史悠久、理论丰富。从德、日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考察出发,分别对德国的"例外模式"理论、"行为构成模式"理论,日本的"间接正犯类似说"、"最终意思决定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进行了述评,并建言应对传统责任原则进行相对合理的修正。  相似文献   

19.
积极查处大案要案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马友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关系社会稳定,人心向背,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  相似文献   

20.
李喜莲 《法律科学》2012,(1):139-147
因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利害关系人的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学者们在注解相关条文中的"利害关系人"时亦见解不一,故难以厘清"利害关系人"与"当事人"、"案外人"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实务界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指引,在利害关系人之诉权保护及确定审判权作用范围等问题上不时遭遇操作障碍。就制定法上概念、术语的精确化而言,司法解释比法条定义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更能适用变化多样的法律关系。为了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民事诉讼的正常运行,最高人民法院应根据一般民事案件的私益性、对抗性,非讼案件的公益性,执行案件兼顾第三人利益之特点,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通常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分别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