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磊  王玉杰 《学理论》2009,(26):237-2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本文从网络文化的特征、作用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网络文化的魅力源泉和精神实质。并探讨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曾永丽 《学理论》2012,(14):174-175
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变化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是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极大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为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既创造了条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通过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产生的双重影响及其解决办法,使人们更好地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从网络新闻这一重要的网络文化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具体的分析网络新闻及其影响来对网络文化进行局部性探讨。一方面网络新闻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随着网络新闻的日趋成熟,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网络文化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日益兴起并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高校而言,目前,对网络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对其认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及其对高校的影响,围绕着网络文化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行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已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就必须既利用网络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力度、宣传力度 ,又反对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并顺应网络对领导活动科学化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何频 《理论参考》2009,(8):16-18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1.网络文化促进了民主观念的发展。平等、自由是民主的本质.互联网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平等与人交流的虚拟空间。网络文化鼓励每个用户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网络世界,打破了过去那种信息垄断的局面,促成了信息集权走向分权。目前,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截至2007年12月),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长期在网络文化中熏陶,不仅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扩大。而且平等、分权的观念得到强化,民主化的诉求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以文字、多媒体、图像等为载体,包含新闻、动漫、游戏、视频、音乐、网络文学等主要内容,是人们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同时网络文化所形成的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网络文学等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解决网络文化当前存在的内容参差不齐、人际关系淡化、网络病、网络犯罪等主要问题,就需要从法律法规、行政方面加强管理,要依赖社会舆论大力宣传,还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进行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实施信息准入标准。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6)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其中,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网络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文化、闲暇教育的概念,在揭示当今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的同时,分析网络文化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影响,从而探讨指导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正确合理地享受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舒 《学理论》2013,(4):51-52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在政治文化层面也推进了参与型政治的发展。以政治文化作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做了详细的考察,进一步阐述了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参与形式的类型,并对各类型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适用程度,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网络语言随之产生,从简单的符号、词语逐步发展为有自我风格、语法形式的网络文体;从起初流行于网络,进而进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泛应用于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网络流行文体"陈欧体"的诞生与传播过程的分析,探讨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内在深层联系,就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出建议,以期网络语言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主权是一国在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力 ,是维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现实力量。当前 ,基于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 ,对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提出了新挑战。在文化日益开放和网络文化日益发展的条件下 ,民族国家既要积极参与文化开放和文化全球化 ,又要有效地维护国家文化的主权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3)
网络文化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新型文化,其作为资源的特性已经在经济社会中逐渐发挥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动摇,坚持优秀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形成社会化管理格局。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网络文化技术水平,为网络文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意识形式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结构体系,它透过人们的文化自觉达到自知和自主,凭依人们的文化创造释放能量和张力,通过人们的文化实践实现自我批判和超越,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接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生成"差异共存和相互尊重"的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张晓晨 《学理论》2009,(6):58-59
网络文化凭借其开放性、兼容性、超时空性的特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辩证关系、与先进文化辩证关系、以及网络文化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就能深入理解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所发挥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作用、教化作用、提供和谐环境的作用以及塑造民族心理的作用,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信息时代新兴文化之一的网络文化,以其多元、共享和创新的特点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与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着公民参政议政和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是,网络文化虚拟、自由和互动的特点也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秩序、侵蚀民主根基、破坏民主权利、阻碍民主进程、损害民主效果,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解决当前网络文化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有积极意义.传统和现代的不可分割,及其与现实虚拟的紧密联系,成为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重要依托.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乃至当代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资源、精神及价值意义.要以多种途径推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贾君鹏"网帖以生活话语来揭示现实问题,主旨在于探讨代际间的价值认同问题。通过巧设意境和制造文化认同,"贾君鹏"网帖在对受众造成"完形压迫"的同时,激活了人们对"家"和"妈妈"的深层记忆和文化想象。这一"反常"的网帖对现实网络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既给和谐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一方面,网络文化有力促进了和谐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信息时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和谐文化建设起了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借助于互联网络,文化霸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霸权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它们把借助互联网从事的文化霸权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种重要资源,以实现对他国的控制.对网络文化霸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增强对各类网络文化的辨别力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4)
当今的大学文化建设必然与高校网络文化紧密相关。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兴起,高校教育一方面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建设并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可以区分为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两种文化在表现形式与影响方面略有不同,但是都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大学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的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网络文化语境下为大学文化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