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93年通过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中,扩大了1979年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的主体和对象范围,相应地提高了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法定刑。1997年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至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了侵犯商标类犯罪的三个罪名,即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罪。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民法保护,除了民法通则的规定以外,1982年颁布了商标法,并于200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商标法的决定。在商标法的修改决定生效施行以后的一年内,为了正确审理商标类民事纠…  相似文献   

2.
1988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假冒商标案件两个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第二条指出:“为获取非法利润,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包括非法制造或者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非法经营或者非法获利的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其行为触犯了假冒商  相似文献   

3.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假冒商标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工商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员。这一论点的法律依据是现行刑法第127条。198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批复中规定: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业者、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包括非法制造或者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的,均构成对商标专用权的侵犯,可以直接依照刑法第127条定罪判刑。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征求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后,于1985年10月在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商标犯罪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对注册商标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刑法保护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商标犯罪的对象范围规定得过窄,以注册商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凸现一股假冒商标新暗流:伪造他人印章,假冒他人名义,非法将他人的知名商标转让给自己或转让、许可给第三人,并通过商标主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在由类似假冒商标引发的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诉讼理由如出一辙:商标局在审查那些利用伪造的印章、签名申请商标转让或申请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时,未尽审慎审查义务,从而使非法转让或非法许可得逞。商标行政主管机关该不该为非法商标转让、非法商标使用许  相似文献   

6.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于1993年2月22日通过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已从199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补充规定》的公布施行,使商标犯罪成为一个系列化的罪名,从而导致拆解后的具体罪名及其犯罪构成等均有所修改或突破。为适应新形势下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拟对该系列罪名之一——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商标标识罪略作探讨,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一章中,设立了“侵犯知识产权罪”,从第213条到217条,共设立五个罪名,分别为: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罪、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罪、侵犯他人专利权罪、侵犯著作权罪。  相似文献   

8.
杨晓畅 《法制与社会》2010,(14):105-105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在他们的知识产权法或商标法中将反向假冒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我国也在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将反向假冒规定在第五十二条第四项"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虽然法律对于反向假冒是否属于商标侵权已有定论,但理论上仍有讨论空间。本文将从理论上探讨反向假冒是否是商标侵权。  相似文献   

9.
1997年各月9日,国家工商局认定了第二批23个商标为“驰名商标”。位居第1号的是天津油漆厂的“灯塔”牌商标。这一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将有着比人们在一般情况下能认识到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原因是大多数商标在创名牌的过程中以及驰名之后,均会有非法嗜利之徒跟踪假冒。这种假冒活动又一般仅限于把驰名商标非法用在自己的产品上。而“灯塔”之出名,则不仅有人针对它从事这种常见的假冒,而且(主要在灯塔产品出口之后)专有人针对它从事“反向假冒”,即撤换掉“灯塔”商标,附加上假冒者自己的商标,用天津油漆厂价廉质高的产品,为假冒者…  相似文献   

10.
假冒商标的形式多种多样,对假冒商标的认定也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凡是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仿冒、仿造、影射、盗用和剽窃等手段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并足以使人们产生误认的,即为假冒商标。假冒商标还应当包括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故意为直接假冒商标人提供各种“方便”条件的行为。假冒商标的主观要件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下面分析十种行为,谈谈假冒商标的认  相似文献   

11.
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他人许可,将他人合法使用在商品上的商标去除后更换上其他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比如,1994年,新加坡鳄鱼公司的经销商购买北京服装一厂生产的“枫叶”牌西裤,随后将西裤上的“枫叶”牌商标去除,换上“卡帝乐”商标,并以高价出售,这就构成了商标反向假冒。商标反向假冒是相对于商标正向假冒而言的。商标正向假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标假冒,他是指在商品上冒用他人的商标,混淆商品来源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假冒者在自己的商品上非法使用他人的商标,把自己的商品假冒成他人的商品。  相似文献   

12.
假冒商标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的一种具体犯罪。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工商企业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市场,各种名牌产品不断以各种形式被假冒,严重损害了名牌产品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在国际市场,我国的一些名牌产品的商标或特定名称也被假冒甚至被外商作为商标抢先注册,直接影响乃至阻绝了我国向国外传统市场的出口。为了保护名牌,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对驰名商标都有一套特殊的保护措施。我国已于1984年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也就承担了保护巴黎公约成员国驰名商标的义务。但我国现行的《商标法》没有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问题作明文规定,以至干许多企业用心血和汗水创立的驰名商标被假冒或变相假冒后,实际上难以得到普遍的珍视和切实的保护。因此,研究驰名商标的特殊法律保护问题,乃是商标法理论和实践的当务之急。所谓驰名商标,就是指那些信誉卓著、  相似文献   

14.
商标是现代企业在自己商品上使用的特定标记,其商标信誉与企业产品经济效益关系非常密切.企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更重视其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目前,我国一些名牌产品的商标屡遭假冒,久禁不止,这既侵犯了企业的商标专用权,也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假冒商标罪是商标使用者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在同类商品上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而侵犯他人的商标专用权,并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而有损于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我国刑法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中,第一百二十七条对假冒商标罪规定:“违反商标管理法规,工商企业假冒其他企业已经注册的商标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相似文献   

16.
商标侵权行为是指一切侵犯和损害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我国商标法第38条、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1条对商标侵权行为进行了界定。根据法律规定,商标侵权行为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二是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三是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这种商标标识;四是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具体表现为:(1)经销明知或应知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2)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假冒商标犯罪的调查认为——目前此类案件有以下特点: ①、经销、制作假冒伪劣商品者大多是个体工商业户,尤其是小商品批发市场上的个体户和某些名集体实个体的单位及“地下工厂”,其中也包括不少国营,集体商业单位,在企业内部中,采取承包给个人经营或租赁给外地人经营等形式,导致一些人自己制作自己销售或从不正当渠道购进的一些假冒高档名牌产品进行销售。②假冒名、特、优产品多。③假冒商标犯罪数额大,假冒者已不满足于原來的小打小敲,而是向大规模方向发展,大批量地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不择手段地攫取暴利。④假冒商标犯罪手段狡猾,难以发现。  相似文献   

18.
【裁判要旨】行为人既贩卖淫秽书刊又非法经营其他非法出版物的,应以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和非法经营罪两罪并罚。对于非法经营假冒、伪造出版单位名称的非法出版物的行为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  相似文献   

19.
日前,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一起商标权犯罪案件,8名犯罪嫌疑人因非法制造、销售假冒“脑白金”和“黄金搭档”产品以及商标标识而被分别判处三年九个月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9年底,被告人毛某、陈某、吴某和承某雇佣工人以在自来水中加入甜蜜素、色素、  相似文献   

20.
反向假冒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之  白洪娟 《知识产权》2004,14(1):36-39
自1994年"枫叶"诉"鳄鱼"案以来,反向假冒问题引起了长期争议.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否定者占据了上风.1在已有的司法审判中反向假冒行为有的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有的被认定为商标侵权.2这些实践在2001年<商标法>修改时得到了反映,该法第52条中明确规定反向假冒属于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