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犯罪的转型、现代犯罪的要求以及保障人权的理念,为侦查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信息化背景下侦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侦查效率、侦查工作重点和证据收集规则为代表的侦查工作重心的转变,向"数据驱动侦查"、关联性、实时开放的侦查理念的转变,实现多元信息思维、"由人到案"侦查思维的转变,完善以犯罪信息收集机制、犯罪信息分析机制、犯罪信息验证机制、侦查预测机制为主体的侦查运行机制的转变。面对这些转变,侦查主体应该把握侦查模式转变过程中的机遇,迎接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把握侦查的主动性,实现侦查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犯罪的转型、现代犯罪的要求以及保障人权的理念,为侦查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信息化背景下侦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侦查效率、侦查工作重点和证据收集规则为代表的侦查工作重心的转变,向"数据驱动侦查"、关联性、实时开放的侦查理念的转变,实现多元信息思维、"由人到案"侦查思维的转变,完善以犯罪信息收集机制、犯罪信息分析机制、犯罪信息验证机制、侦查预测机制为主体的侦查运行机制的转变。面对这些转变,侦查主体应该把握侦查模式转变过程中的机遇,迎接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把握侦查的主动性,实现侦查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据合法性的标准是由法律所规定,它体现立法者对刑事证据的干预。合法性的标准要求刑事证据的法律规范具有理性化。对于证明能力,法律上有两种限制方法。刑事司法人员在判断刑事证据合法性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不合法的刑事证据应予以排除;收集与提供主体不合法的刑事证据应予排除;收集或提供的程序、方法、手段不合法的刑事证据应予以排除。建立与完善我国非法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应是立法机关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政府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而政府管理可以分析出三个要素,即管理环境、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从这一理论视角切入,政府组织的能力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管理环境视角的"情境认知能力",它是政府组织直面环境变化与应对环境挑战的一种能力:二是基于管理主体视角的"组织调适能力",它体现在"适应、控制与变化"的三个环节中:三是基于管理客体视角的"社会治理能力",它体现在政府作用于客体及其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论电子证据的特点及其对取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证明机制的角度来讲,电子证据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证据,而是传统证据的演变形式.记录方式的特殊性是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最本质的区别,其他特性都受这一本性特点的影响.电子证据的收集具有一定技术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取证主体、取证内容、取证方法和取证程序等方面.所收集的电子证据要注意保持其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相似文献   

6.
首因效应是由最初接受的信息所引起的心理倾向,它具有先入为主性、偏差误导性、影响持久性的特点。首因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方面特征以及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通过首因效应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网络平台业已成为各类主体了解舆情动向、引导舆情走向的重要节点。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初衷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越来越受到重视。议程设置就是管理网络舆情的一种高级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操控"媒介达到影响甚至引导人类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在互联网"搭建"传媒"拟态"环境的背景下,使人类的认知触角更加习惯于"网格化"的"虚拟信息发布平台"。基于此,新认知环境下的公安工作更应当顺应时代软环境的衍变,开启一种基于互联网认知环境的全新的警务舆情导向机制,实现与普通民众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意、化解矛盾、掌握"警情世态",引导好互联网"第二认知空间"的舆情民意,拓宽互联网认知环境下的警务战线,变革警务实战运作方式,维护好警察公共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无罪推定原则处于"众所周知,却未被深入认知"的尴尬状态,"无罪推定"至今仍被普遍误读为一种法律推定。理想状态下的"无罪推定"是一项内涵广泛的程序法原则,包括法院定罪、控方举证、证据裁判、主体处遇及罪疑惟轻等法治内涵。世界各国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形式和力度并不统一。2012年中国刑诉法修改对无罪推定原则总体上仍表现为"低限度贯彻"而非"高程度"保障,且实践状况堪忧。未来中国应进一步提升被追诉人主体处遇和程序权利的保障程度,落实"疑罪从无"和"控方举证"等内涵。  相似文献   

9.
首因效应是公众由最初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具有先入为主性、偏差误导性、影响持久性等特点。首因效应的这些特点与网络谣言的形成、扩散以及推动因素紧密相关。有关部门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控制时,应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同时,通过完善网络立法、强化网络监管、加强政策宣传、增强信息交流、提升网民素质等多种方式以控制、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0.
侦查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认识活动,对于侦查信息的理解既要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存在,又要上升到一定的哲学反思高度,才能把握侦查信息的本质与价值。应从日常生活、现代通信技术科学、哲学三个层面分析信息含义的纵向流变,归纳信息在应用领域及哲学领域的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论维度阐释侦查信息的含义,强调侦查信息基于本体论信息之上的"主体建构"的特性。侦查信息多维存在模态构建了"化繁为简,从简入深"的侦查信息认知模式,可以为侦查中有效获取、识读、应用侦查信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询问笔录是侦查活动中搜集案件信息的重要证据性文书,制作询问笔录要写好项目填写语、询问开篇语、身份确认语、"人"的关键语、"事"的关键语、"物"的关键语、认知环境语、信息来源语、信息拓展语、法律手续语。  相似文献   

12.
公安侦查程序中的瑕疵笔录证据属于主体真实的证据,与合法证据、非法证据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区别。作为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种"中国式"创新——瑕疵证据可补正的排除规则,附条件的承认公安侦查程序中的轻微程序违法证据的证据能力。在刑事诉讼理论日益完善,警力资源严重匮乏背景下,系统分析公安侦查机关侦查程序中的瑕疵笔录证据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并提出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建议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生产力发展区分为现代与后现代两个形态,后者主要体现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以及注意力经济这样几种形式.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应以"科技创造"为基础、以"人文创意"为前锋;其发展模式则体现为以"信息经济"为下位驱动,以"创意经济"为上位牵引,这样一种"梯级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工条件下侦查主体面临着信息成本无限扩张与侦查能力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社会变迁及科技发展为侦查主体加强对个体信息的渗透提供了无限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受到私权的严格限制。信息交易为侦查主体提供了一种新的低代价的信息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刑事诉讼法沿袭的刑事证据概念的表述有缺陷,应当依据司法实践、法学理论、语法和逻辑科学界定刑事证据概念的表述,应当明确收集证据的主体,应与其表现形式相同一,应符合逻辑规则,同一刑诉法典中使用证据的法条应统一确定,刑诉法典与司法解释中使用"证据"一词时表述应一致.  相似文献   

16.
对以DNA证据为代表的科学证据的有效审查判断是法庭科学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关键,然而,DNA证据的"科学"属性使这一任务陷入困境,证据审查流于形式,质证虚化均是其鲜明体现。从学理与实践不同层面予以分析则可开辟审查DNA证据的新路径。学理层面上对DNA证据的审查以考察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规则、判例的演变以及大陆法系国家自由心证基础上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分析为基础,推出我国对DNA证据的审查应以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及合法性为内容;司法实践中审查DNA证据则采取分阶段审查模式,具体指侦查阶段的成证审查、起诉阶段的书面审查以及审判阶段的实质审查,其目的在于改变庭审质证虚化及公、检、法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状态,体现庭审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7.
2012年的新刑事诉讼法出台,证据概念被重新界定,传统"事实说"被"材料说"所取代。新定义下的证据虽然是材料,需要查证属实方能作为定案根据,但真实性仍然是不可抛却的证据属性。从反思何家弘教授早前关于对证据真实性要求的批评,到从认识论与盖然确定的角度分析"真实",我们从动态的、时间推演的角度来使用一种实践理性层面的证据真实性。这种实践理性的真实性要求亦有实体法层面的规定与之相呼应,理论上亦为"可信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警方与疑犯作为博弈双方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作为对立的主体,双方对于某些公开信息的认知显然是不同的,对于警方公开发布的信息,疑犯可能并不相信,即使这些信息是真实的。应在动态认知逻辑的框架内来讨论公开发布某些信息后警方和疑犯的认知会发生哪些变化,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博弈双方的策略,为后续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刑诉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创新规定所体现的中国特色,在具有较为强大的制度、实践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因难以满足排除机制的内在要求而可能发生的"刑事程序失灵"风险。规避风险的有效路径,在于足量掺入确保诉讼功能平衡、增强排除诉讼特性的要素,以规避潜在的"任意排除"、"关门排除"、"自我排除"、"差异排除"风险。具体设置上,一是可对应非法证据排除的两种不同排除模式,分别采用"排除合理怀疑"和"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二是应以确保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诉讼功能的适度动态平衡为设置标准,审慎、合理地拟制非法证据排除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20.
对以DNA证据为代表的科学证据的有效审查判断是法庭科学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关键,然而,DNA证据的"科学"属性使这一任务陷入困境,证据审查流于形式,质证虚化均是其鲜明体现。从学理与实践不同层面予以分析则可开辟审查DNA证据的新路径。学理层面上对DNA证据的审查以考察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规则、判例的演变以及大陆法系国家自由心证基础上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分析为基础,推出我国对DNA证据的审查应以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及合法性为内容;司法实践中审查DNA证据则采取分阶段审查模式,具体指侦查阶段的成证审查、起诉阶段的书面审查以及审判阶段的实质审查,其目的在于改变庭审质证虚化及公、检、法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状态,体现庭审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