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中国刑法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各种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下,通过清末变法修律的具体实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从体例到内容都有着历史性变革的<大清新刑律>是近代中国刑法现代化初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光结九年(1883年)进士,历任天津知府、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学家,是中国近代法律界主张“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清新刑律》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是中国刑法史上开天辟地的选择。其对传统分类的摒弃,对最先进的西方(尤其是德国)刑法理论的借鉴,充分体现了中国刑法近代化的路径之一———法律移植。通过对这种移植的优劣得失进行评价,便于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人的分类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清末诉讼审判机制转变及其曲折(下)张培田(二)《民事诉讼律草案》的编成《刑事诉讼津草案》编呈三天后,1911年1月27日沈家本、俞廉三等又将《民事诉讼律草案》提交朝廷。其具体编撰情形,在《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民事诉讼律草案编篡告竣缮册呈览折》中...  相似文献   

5.
清末刑制改革过程中,沈家本以刑法“当改重为轻,为首要步骤”。为此奏请朝廷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死刑以绞刑为主,斩刑为特别死刑,将戏杀、误杀、擅杀3项虚拟死罪改为流徒。在刑制改革的同时沈家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法律思想得到张扬。本文通过对沈家本修订法律、改革刑制的活动,着重分析了他具体的法理认识的合理性、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赵玉环 《工会论坛》2009,15(2):154-155
近代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借鉴西方“人格”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善”、“恶”作为适用法律的标准的平等思想,改变了因身份不同而导致适用法律上的不平等,取消了中国传统法律中长期存在的议、请、减、赎、当等特权,为平等地适用法律在立法上创造了条件。沈家本的平等思想具体包括满汉平等、夫妻平等、良贱平等。沈家本的平等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寄簃文存》看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1840~1913),清代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字子惇,别号寄簃。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他对我国历代的法律资料,做了广泛、系统的收集、整理和考订工作,并且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是谙悉中国古代法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批判总结的著名律学家。  相似文献   

8.
沈家本是清末的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清末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即学习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大力实行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由沈家本主导制定的律法草案以及其中体现的现代法律精神与方法,启动了中国法律转型的进程,奠定了中华法系转型的基本框架与路径,是大陆和台湾法制现代化的理论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末著名法律改革家沈家本的死刑思想主张及其实践对近代刑罚制度的确立乃至当今刑法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死刑观的形成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同时也与他个人的文化知识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沈家本的死刑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存、删、减、改四个方面,其中体现出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及其在新世纪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侵权行为法的百年历史经历了至清代末期的古代侵权行为法、近代法时期的近代侵权行为法、20世纪后50年的现代侵权行为法三个历史阶段;21世纪的侵权行为法在立法上将更加完善,体系上完整、统一,理论内容上完整、精密.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的民事审判中,官府并非严格依照《大清律例》,而只是参照了《大清律例》的基本原则。《大清律例》中的相关规定除了具有参照作用外,还具有威慑作用和原则的指引作用。同时,由于民间习俗得到司法认同,官府在审断中还需考虑"天理"和"人情"等因素,州县官通常将"情、理、法"作为一个"整体性"原则来考量具体案件。因此,清代的民事审判不是黄宗智所谓的严格"依据律例进行判决",也并非滋贺秀三所言的"依据情理"进行"教谕式的调解",应该从"法律多元"的视角来考量清代的民事法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银行立法始于1908年,完善于1947年《银行法》。在近40年的法制建设中,既有《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单行法,又有综合的《银行法》等法律。还有数量众多的以"则例"、"条例"等名称出现的银行法规,构成了近代银行法的制定法渊源。此外,钱业习惯法对近代金融业的规范、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银行法的渊源之一。制定法与习惯法在20世纪30年代前是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但随着国民政府金融统制的加剧,钱庄业被强制改造为银行,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定法与习惯法规则,发生了冲突与博弈,习惯法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4.
《浙西六家诗钞》是一部清代道光年间刊刻的选辑浙西六位名家诗作的清诗选本。选家吴应和和马洵在该选本中通过序跋、小传、评点等形式表达了宗宋为主、兼采唐诗的诗学倾向,具体体现于选家对"浙西六家"的评价、对具体诗家诗作的点评以及时人对钱载诗风的不同解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清朱以前的法律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即传统的“中华法系”模式,其最重要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重刑轻民”,即没有单独的部门法规,所有的法律都在一部统一的法典中。伴随着西方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的传播和引进,中国法律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开始,整个20世纪对于中国法律而言,始终是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外国法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正式确立了检察制度。为了保证检察厅能公正执法,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法官分发章程》,制定了检察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不再坚持本省本管籍回避之旧制。尽管《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未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颁行,但其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履职过程中的检察官回避制度,比较科学地设置了检察官回避的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法,近代,从清末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到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制定《民国民律草案》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民国民法典》的正式颁布实施,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法制定的历史任务,为中国民法走向近、现代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民法制度的发展主要通过三种模式继受大陆民法制度:一是移植大陆法系法律制度;二是借鉴大陆民法制度改造中国固有民法制度;三是将继受的大陆民法制度与中国固有民法传统进行融合。通过上述方式,大量吸纳了欧陆近代民法制度,将中国法律纳入近代民法传统。  相似文献   

18.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有清一代,商人们在长期的商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商事习惯,同时也积极地建立公所、会馆这类行会组织并制定行会规约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清代律典中为数不多的几条律例以及地方官府判决是清代行规制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商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立法空间。由律文引申出的自愿原则被官府作为审查与监督行会与行规的标准。这些都使得清代的行会规约体现出了很高的自治性。国家权力不过多介入商业社会,政府充分尊重商人们的自治精神,这在当下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修改了绑架罪等4个罪名,新增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9个罪名。这次修订遵循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刑法的价值在和谐社会的追求中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