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国神社问题已经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的今后走向.日本政界要员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也与日本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参拜之举也是政客为迎合国内政治气候的一种政治手腕.进入新世纪,中日两国只有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把历史问题与双方关系的发展联系起来看,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才能够保证中日关系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 ,日本右翼势力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近年来 ,日本右翼势力活动更加猖獗。日本右翼分子不断制造否认、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 ,在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及修改宪法问题上大造声势 ,这些都表明了日本右翼分子极易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除战后对军国主义清除不彻底外 ,还有日本政府及民间对其纵容、日本经济的发展及政党组合等原因。研究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的现状及原因对认识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它怎样被日本侵占窃据之后,着重揭示近来日本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加以"国有化",是企图把其侵占窃据行为"合法化",变成法理占有,而它这么干,又是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政治的急剧右倾化分不开的。日本政治右倾化,其历史根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二战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庇护;其近因则是:日本沉沦在"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其主要表现则是: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政府1993年、1995年认罪和道歉的"河野"和"村山"谈话;修改和平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这反映了右倾化的核心是要翻二战的案,要改变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要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4.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右倾化背景。日本政治右倾化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摩擦;妄图成为军事大国四方面。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进行认真反省、清算;经济实力增强了日本的政治大国欲望,导致日本政治上的激进和右倾化现象。此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日本政治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日本明治维新后,以天皇为主体的日本军阀政府对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对外推行“大陆政策”,侵略中国,挑起战争。本文着重分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及其恶果,这对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发展中日睦邻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上任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连续3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不能不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警 惕。本文在对小泉首相的言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其历史观、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某些日本政要的行为模式这 几个角度入手,尝试探讨其为何如此执著于参拜该神社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迅速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是个历史转折点 ,它不仅把对外扩张从精神酝酿提升到了践履的层面 ,而且由胜出构筑的心理强势 ,渗入到国民意识之中 ,使“天皇的战争”具备了相当的民众基础 ,并且催发过度放大的民族意识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合流  相似文献   

8.
当前出现的中日关系的复杂局面,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一些政界人物不断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编撰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而日本文部科学省最终审定并通过;在台湾问题上,去年,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对台湾进行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为了把日本拉进西方集团的营垒,对昭和天皇不予起诉,并通过旧金山条约对日本彻底“松绑”,一大批负有战争责任的政客、官僚、财阀要员重新钻进政坛,战时的“皇国史观”和“军国史观”等货色开始回潮。随着冷战的深化,日本在追随西方积极反共、反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不断变换手法,朝着政治、军事大国化的目标迈进。发展到今天,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公然联合开进战区,和平宪法被彻底架空,日本总理再三再四地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动向引起亚洲人民的警觉和不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17日,小泉又一次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任首相以来的第五次参拜。虽然形式上类似于私人参拜,但是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性行为,违反了日本宪法第20条第3款的政教分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