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今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开蒋介石1918年至1931年的日记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教授就在潜心研究——早年神往苏联,曾学马恩著作蒋介石早年对苏联非常神往。早在1919年,蒋介石就萌生了赴俄考察的愿望。当年1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此后,他经常研究俄国形势,注意俄国革命的消息,把俄国革命看成是“一个新纪元”,并且还说过“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1923年蒋介石终于圆了访苏梦,作为孙逸仙代表团的团… 相似文献
2.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的蒋介石日记自2006年陆续开放以来,给国共争锋时期的许多事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当然,对于日记这种私密性的个人记载,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相似文献
3.
5.
正问:杨先生,您抄录蒋介石日记有多少?蒋介石日记一定会公诸于世吗?答:我对蒋介石53年的日记只是做了一个摘要,可能有些学者对其中某几年抄录比我多,但像我这样从头到尾53年全抄下来的,我想应该没有。蒋介石日记中有3年遗失了,我一点也不可惜,那是他早期的日记,那时他的地位还不重要。让我很心疼的是1924年的日记,这一年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也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6.
7.
6月16日,《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以下简称((都解读》)在台湾出版。郝柏村不仅与蒋有最贴身亲近的接触,而且亲见亲历亲闻历史中翻天覆地的五年。他本人曾是蒋介石6年的侍卫长,亲身经历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甚至从成都随蒋介石同日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日记揭秘“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天度 《共产党员(沈阳)》2007,(22)
郭维城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等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 相似文献
9.
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战期间最诡异的事件,这不仅表现在中日双方,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内部。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是,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 相似文献
10.
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战期间最诡异的事件,这不仅表现在中日双方,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内部。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是,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抗战时期,在蒋介石亲自掌控的中日谈判中,他最重视并且用心指导的是1938年的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之间的谈判。 相似文献
11.
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这是各国共产党的领导日臻成熟的表现。但国民党反动派却乘机掀起反共恶浪,叫嚣“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共也应解散”。当时作为国民党政府陪都的重庆,这股逆流更是气势汹汹,甚嚣尘上。 在这种乌七八糟的政治气氛下,一位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中将参谋的韩练成,却通过秘密渠道,在重庆一座简陋的小楼中和周恩来作了倾谈,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和要求入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2.
1943年5月,一位担任蒋介石侍从室中将参谋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通过秘密渠道,在重庆和周恩来作了倾谈,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和要求入党的强烈愿望。他就是一生具有传奇色彩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韩练成将军。 相似文献
13.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书系黄仁宇研究中国历史一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其主题在于展示他的“大历史”观。作为“大历史”观指导下的个案研究,蒋介石成为有价值的选择对象,反映出作者的两个考虑: 第一,对现代历史人物特别是那些具备主导作用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其研究与评价立足点应“先着重历史之长期的合理性,次及于褒贬”(第406页)。其目的在于使历史研究能与“现情切实衔接”。 第二,基于“中国的长期革命,旨在脱离旧式农业管制之方式,进而采取商业原则作为组织结构之根本”(第7页)的历史判断,进而揭示历史并未为蒋介石企图在中国创造一个高层机构而提供这样的成熟条件。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始终围绕“macro-history”——“长历史”、“大历史”这样一种史观展开对蒋介石的研究。在作者看来,从”大历史”的角度研究蒋介石,其功效在于评判蒋之历史可排除道义为基准的情绪牵制,而与蒋氏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亦可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尽管作 相似文献
14.
军事高参:帮助蒋介石建立统一政权
杨杰,字耿光,1889年1月25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一个贫寒的白族家庭.幼时进过私塾,后又上过中学.少年杨杰思路宽广敏捷,有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与中共有过一段官方层面的短暂接触。蒋介石对此十分怵惧,竭力阻止与破坏。他基于与美国打交道的经验及时局变化,先是竭力阻止,后用“拖”字诀,设置障碍。当美国与中共实现接触、有接纳中共主张的可能时,蒋介石坚决反对。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权衡利弊,时常有所让步。在多方因素作用下,美国最后又回到了“扶蒋反共”的老路。 相似文献
16.
17.
正独家揭秘一个美国将军眼中的蒋介石与中国抗战——约瑟夫·史迪威缘何来到中国?他为何与蒋介石屡生抵牾乃至反目?他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与抗战决心?他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又有各自怎样的评价?他为战时中国国民政府军队的变革作了哪些努力?他如何看待中国远征军?……种种疑问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为二战时期美国援华抗战的最高军事长官,史迪威亲眼见证和参与了中美两国联合抗日的那段历史。书中,史迪威将军透过自己私人化的视角,将这段历史给予了生动、鲜活的还原。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