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宪法语境中的生活展示。对现实宪法下的农民状况、观念宪法中的农民形态、成文宪法中的农民权利的分析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意义;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人权意蕴、宪法根据的解读则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内涵;确立农民平等的地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地经营权属的流转、正确定位村民民主自治以及大力培育农村精神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宪法学举措。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个要求对贫困山区来说,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发展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合拍一致的。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法制等方面发展所提出且实践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真正意义上维护农民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很有必要。本文在深入了解河北省农村法律援助的需求情况之后,从农民收支、纠纷类型、法律援助知晓程度解析了农民参与法律援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农村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措施,通过引导社会政府财政倾斜法律援助、完善管理体制、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来完善河北省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法治型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6.
浅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农民文化需求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农民需求出发,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本文从农村社区以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入手,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及针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建设规划、怎样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各级人大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人大中均有一部分代表来自于农村,生活于农民群众之中,对农村现状有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曼 《法制与社会》2010,(2):219-2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更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成分的省份,农村人口贫困,基础设施薄弱。尽快提升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贵州省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贵州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9.
完善村民自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荣英 《行政与法》2007,(10):12-15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现行乡村政治文化环境及乡村关系冲突等是制约村民自治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物质基础;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意识,使农民成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着力推进村民自治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理顺村民自治中的各种关系;营造村民自治法治环境,为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莉 《法制与社会》2016,(6):211-212
农村治安环境的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农民的思想、生活,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好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各种治安问题。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始终如一的是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重中之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存在的认识不够、设施落后、人才缺乏、活动单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丰富农民文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心愿,农民群众对党中央的这一重大举措,举双手赞成。但一些人把“好经”念歪,搞一些脱离实际的“跨越发展”和“样板工程”等。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不少,但有一个问题是很根本的,就是新农村建设贵在“实”。新农村建设贵在“实”,开展建设就应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比较大,这两点,应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定目标、制定政策、选择发展途径的根本出发点。新农村建设从这个实…  相似文献   

13.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与城镇相比较为滞后,而西北宁夏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水平则更为落后。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三年,对全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已经经历二十几年,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宁夏农村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针对宁夏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宁夏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民道德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新时期要加强我国民族地区农民道德建设,还要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文化、法制、干部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对我省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要找准体制方  相似文献   

16.
程亚平 《法制与社会》2011,(22):22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不懈的大力支持。提高农民素质,既需要创造精神方面的条件,促进软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物质方面的条件做基础,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洪洁 《法制与社会》2013,(19):217-2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农民长时期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就在于培养新型农民;选择正确的新型农民培养路径,建立完善合理的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实现经济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广大农村呈现出新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态势。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2月2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2006年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国的大多数农民已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迈进,农村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一些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农民,因历史、自然、现实等原因,又再度陷入贫困,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也是当前农村一道必须…  相似文献   

20.
姜晓云 《行政与法》2007,(10):56-58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济的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