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斌 《人民论坛》2022,(14):14-19
格拉斯哥大会之后,全球气候治理实践进程似乎迎来新的起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政治发展中的逆流给全球气候治理前景蒙上阴影。全球气候治理受到英欧变局、美国霸权嬗变等冲击,而且《巴黎协定》始终面临国家自主行动履约难题。同时,全球气候治理也在制度碎片化、国家群体化、新兴大国主导等方面呈现新特征。新时代中国气候外交,则重在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气候合作,并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7,(2):50-52
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月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发表声明指出,全球危机唤醒了我们,促使我们改变旧的增长模式,迈向一个绿色、干净的新时代.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础四国是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取各国首字母(再把南非英文字母倒一下,Africa south)组成的英文单词BA-SIC的简称。从发展上看,基础四国是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个母体内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集团。近些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础四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影响日益扩大,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举世关注的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超过1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了最后两天的峰会。会议冠盖云集,政要纷至,共同商讨制定新的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以拯救世界,拯救人类。  相似文献   

6.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抱着达成协议的希望中开始,以几乎所有国家都感到失望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中结束。气候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国际议题出现,到现  相似文献   

7.
气候难民     
后工业化时代,制造难民的可能主要不是惨烈的战争和天灾,而是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温暖的气候。意大利威尼斯的市民们看来正在率先成为这样的难民。2009年10月22日,汹涌的潮汐再度袭击了这座浪漫的水城。在一片汪洋的市区里,当地居民和游客不得不借助临时搭建的木板平台,才得以穿越著名的圣马  相似文献   

8.
邢悦 《中国减灾》2008,(3):8-11
2007年被称为“气候变化年”。在这一年里,气候变化从一个环境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许多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甚至争吵。毫不夸张地说,气候变化问题正随着全球变暖而迅速升温,变成一场场国家间的政治博弈。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正是世界各国经过反复讨价还价而达成的重要成果。短期利益最终在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面前低头——巴厘岛上,美国在最后一刻也不得不妥协,会议最终的成果为今后气候变化谈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闫青 《中国减灾》2010,(2):20-21
1827年,法国科学家让·富里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185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气象学大会。会议在环境气象观察方面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2,(2):1-1
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气候变化”四个字,不到3秒的时间,就找到相关结果约293027个,可见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之切。但在许多人的意识里,全球气候变化仍不过是“狼来了”这样一个寓言表达而已。喊久了,大家就变得麻痹了,仿佛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4,(10):47-47
全球气候继续变暖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和环境危机。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不容回避,未来的气候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谨 《传承》2009,(23):44-47
昨天的战斗是围绕土地展开的,今天的战斗针对的是石油,未来的战争很可能将集中于水资源的争夺上。过去50年间,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地球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2035年前后,我们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支撑人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章娟 《长白学刊》2008,(4):154-154
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发生的多方面变化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全球政治的时代已经来临。不管现实主义如何雄辩的宣称国家政治仍然是大国政治,国际体系运行仍然是基于大国价值分配结构,全球政治的特征都在政治主体、政治议程、政治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而以全球共同利益、全球价值、全球合作等为主题的全球政治对国际政治实现了全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气候治理这样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问题中谈形象塑造,与中国能否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大国形象有着必然联系。中国应在气候治理事务中努力塑造承担责任、客观公正、积极推动和扶助贫弱的形象。而这其中,中国将会面对来自结构、行动和话语三方面的困难。为克服困难,在相关问题领域塑造良好形象,中国应采取行动与话语相结合等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治理制度碎片化和领导缺失根源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和冷战结束以来持续不断的国际秩序深刻转型,直接的根源是美国霸权的式微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而引发的全球经济结构的变迁与重构。宏观层面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出现的持续权力流散与全球治理本身的去中心化特征,与全球气候治理之间存在持续的张力;中观层面上,中美欧三边互动与气候治理需要的国际合作之间存在持续的张力;微观层面上,中美欧各自国情与全球气候治理之间存在张力。这是气候治理制度碎片化和领导缺失的直接根源。应对全球气候治理制度碎片化和领导缺失,需要霸权国和新兴大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真正从全人类利益出发,构建利益汇合点,形成利益共同体,带领各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各国的自我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之间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已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之一。减缓与适应一直是应对全球气候安全的两大战略。但是,相对于减缓来说,适应的地位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现实中,它是气候方程式中“被忽略的另一半”。在全球“重减缓、轻适应”的大背景下,2018年10月全球适应委员会应时成立。它是全球首个专门从事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以来所采取的行动,大大提升了国际社会对气候适应问题的关注度,加强了对气候适应治理的全球领导力,为推动全球气候适应治理向纵深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安全的适应治理,主要涉及加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加强中国—东盟、中非气候适应合作。全球适应治理在适应这一全球公共目标的衡量、顶层规划设计、融资渠道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安全治理,必须直面上述问题,从制度设计、引领机制、议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推进适应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徐飞彪 《半月谈》2020,(8):14-15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考验”。疫情发生前,世界经济形势本不乐观,疫情肆虐更加剧这种衰退,恶化了我国外部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11,(5):58-58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一位负责人说,北半球的干旱与大雪严寒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这主要因为一些地区冷空气过强,而热量或者湿气过不来,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了静态。  相似文献   

19.
<正>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气候变化四个字,不到3秒的时间,就找到相关结果约2930万个,可见国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之切。但在许多人的意识里,全球气候变化仍不过是狼来了这样一个寓言表达而已。喊久了,大  相似文献   

20.
论气候政治博弈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日益关注,气候谈判已经演变成了气候政治博弈。从表面上看,气候政治博弈主要是围绕碳减排问题、资金技术问题而展开,实质上,其背后隐藏地是政治话语权之争、经济主导权之争和伦理价值取向之争。政治话语权的博弈表现为:欧盟要争当话语权领导者、美国要收复话语权失地、发展中国家要谋求话语权;经济主导权的博弈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之争、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经济主导权之争;伦理价值取向的博弈表现为:发达国家坚守目的论伦理价值取向,而发展中国家坚守义务论伦理价值取向。只有把握了气候政治博弈的实质,才能真正找到突破气候谈判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