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韦庆儿 《桂海论丛》2006,22(1):95-96,F0003
抗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以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作为它的发展主流;二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是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斌 《八桂侨刊》2003,(4):17-19
本文着重探讨抗战前华侨对中国远洋轮船航运业投资的状况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不仅要有相应的军费开支,更要有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保障,还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要正视与克服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8,(6)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GDP作为一个统计数据,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进而言之,GDP是否可以等同于国力?它与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视角》一书,通过严谨的框架与深入浅出的分析、独特的视角与多样的理论方法、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理性的思考,既弥补了现有学术研究的不足,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2,(3):53-54
七十年前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七十年前的悲壮英勇永久留存。在结束这期特别策划时,让我们再一次回望当年血雨腥风的中缅印战场,向中国远征军行一个崇敬的注目礼——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战文艺思潮与马华的文艺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马华文学,指马华文艺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蓬勃兴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性文学,时间的迄止为1937—1945年,主要的活动期在1942新马沦陷前。它是迄今为止马华文学发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时期,马华文坛的空前繁荣是令人兴奋的,在文学上,无论  相似文献   

7.
舒云 《同舟共进》2009,(1):4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一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1973年以后这种与国力不符的对外援助才逐步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也得到了美国、苏联等大国的援助和支持。而同为世界大国之一,英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近年来,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国在远东地区实施绥靖政策,纵容日本的侵略扩张,对中国抗战几乎没什么贡献,甚至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05,(10):20-2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国力论思想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对于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创造我们的文化名牌产品,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奋斗,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一起打败了日本法西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日本人不认为中国是战胜者,新世纪以来有国人以中国军队的战果为据也否认中国获胜。这涉及到评价战争胜负的标准问题。抗日战争是一场总体战,战争不仅体现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还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在评价战争胜负时,也要从各个方面出发,全面综合地评价。综合来看,中国确实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这场胜利的成色并非完美。  相似文献   

12.
抗战八年是国民党政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警察机关基本上围绕抗日战争的需要进行机构调整和警务活动,主要是调整中央警察机构及其职能,改编地方警察并增强其活力,加强专业警察工作,强化宪兵、保卫团、特务组织的警察职能。  相似文献   

13.
未来作战中,我军将面临各种战争性心理问题。加强对战争性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对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苏联基于国家利益要求与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在发展中苏国家关系的同时,不断调整对中共的政策。抗战之初,苏联在舆论和道义上给予支持,但拒绝军事援助,并要求中共对国民党进行妥协退让。苏德战争的爆发前后,苏联再三要求中共“武装保卫苏联”,赞扬和支持解放区战场。抗战胜利前后,苏联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同时极力贬低中共。这些政策,客观上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卫战争,也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倾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为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顺应战争动员方式的变革大势,从动员预案规划到具体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从实质上看,国民政府的战争动员只是在当时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应付时局的权宜之策。这既归因于客观情势的复杂,也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之阶级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尽管战时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但它并未真正享有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内迁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8.
秦林芳 《思想战线》2006,32(5):114-119
李广田趋避政治而从思想文化层面介入生活的消极自由主义的思想倾向,在大学文化的浸染和京派同人的影响下,在抗日战争前得到了强化表现。他重建了“新的生活态度”,从消极自由主义者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其思想嬗变的发生,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他对救国之路的思考和探寻,是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勇 《长白学刊》2007,(5):129-13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局部执政的思想内容,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