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林杰 《当代韩国》2015,(3):117-120
<正>2015年7月9日,由山东大学(威海)中韩关系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韩国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韩关系论坛"在威海举行。韩国驻青岛领事馆总领事李寿尊,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山东大学(威海)党委书记仝兴华,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委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山东大学(威海)中韩关系研究中心理事长张蕴岭,中国前驻外大使、中韩建交谈判中方代表张瑞杰,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张庭延,韩国前驻华大使权丙铉、辛正承,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韩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朴仁国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山  相似文献   

2.
时间过得很快,中韩建交晃如昨日,却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作为中韩建交谈判的参与者和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此时此刻不禁回忆起十年来中韩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两国关系今后发展的前景.现谨以此短文作为对中韩建交十周年之纪念.  相似文献   

3.
访韩国驻华大使本刊编辑部1994年春节前夕,本刊编辑部访问了大韩民国驻华大使黄秉泰先生。就任八个月以来,他为发展中韩人民的友谊日以继夜地工作。作为学者的黄大使,十分亲切地接受了本刊编辑部人员的采访。大使根据他的工作实践及在华生活的所见所闻,谈了他身居...  相似文献   

4.
现年62岁的中国驻韩国大使张庭延先生,能讲一口流利的韩国语。1992年8月韩中建交后,以首任大使身份来韩国赴任,6年后的今天任期已满,8月12日将要离开汉城回国。连任6年可谓长任大使。他是一位在南北韩工作生活近20年的韩半岛问题高级专家。8月7日当我...  相似文献   

5.
“中韩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为纪念中韩建交四周年,由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主办、韩国驻华使馆协办的“中韩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于1996年10月8日在北京大学勺园7号楼多功能厅举行。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来宾有中韩友好协会会长朱穆之、韩国驻华大使郑钟旭、北京大...  相似文献   

6.
离开韩国整整一年了,时间过得很快。但是,我无时无刻不想念韩国,想念那里的青山绿水,想念汉城的车水马龙,想念熟悉的韩国朋友的面庞。只要闭上眼睛,就好象又回到韩国,回到朋友们中间。我在韩国工作、生活了近六年。1992年9月中旬,中韩建交后18天,我受命匆匆赴韩履新。坦言之,当时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感到作为首任大使所担负的使命之繁重与光荣,也因中韩隔绝础余年而内心感觉忐忑不安。在近半个世纪中,中韩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刚刚开始的民间来往也十分有限,加之历史上的原因和外界的不良影响,相互很不了解,还可能有不少误…  相似文献   

7.
2001年7月10日,韩国驻华使馆文化新闻处新馆开馆仪式在北京现代盛世大厦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学术界、艺术界、文化界以及企业界等各界人士190多人参加了开馆仪式。韩国驻华大使洪淳瑛、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中国共产党联络部谭家林局长、韩国海外弘报院院长金命植、韩国驻华使馆公使张世昶分别出席了开馆剪彩仪式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孙新以及部分理事应邀出席了这次活动。 剪彩仪式结束后,洪淳瑛大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韩中两国亲如一家人,两国建交9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8.
开创中韩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我曾于1997年访问过韩国,从汉城到济州岛,山美水美人更美,韩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中韩建交10周年之际,我有机会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来韩国参加“第十次中韩论坛”,感到非常高兴。请允许我代表与会的中国专家、学者向为增进中韩友谊作出贡献的韩国同仁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金香 《当代韩国》2001,(2):87-88
200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会见了韩国驻华大使洪淳瑛。李铁映院长首先愉快地向客人谈到了前不久率领我院代表团出访过境韩国时的感受,对韩国在短时期内迅速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经济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给予了高度评价。洪淳瑛大使亦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示了敬意。接着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朝鲜半岛、中韩关系、东南亚的发展以及中韩社科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在谈到中韩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时,李铁映院长指出,中韩两国在20世…  相似文献   

10.
1998年9月28日,韩国驻华大使权丙铉在中国大饭店举行招待会,纪念大韩民国建国50周年。 韩国驻华大使权丙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分别致祝词。权大使说: 今年是大韩民国政府成立及建军50周年,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同时也恰逢檀君王朝开国4331周年。  相似文献   

11.
中韩建交五年来山东与韩国合作的回顾与评估●门洪华刘倩中韩建交后,山东和韩国的合作进入了黄金时期。韩国在山东设立了总领事馆,一些重要城市与山东省的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山东省对外贸易总公司在汉城设立了办事处。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吸引了韩国对华投资的40...  相似文献   

12.
在中韩建交以来研究韩国的数百篇(部)论文、论著当中,关于韩国经济的内容占全部成果的一半以上。这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对韩国最关注、最重视的是其经济状况及发展走向,这同我国自身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一对中韩经贸关系的研究 我国学者较多关注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这一主题的论文在经济类研究成果中占有较大比重。 我国学者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开始对外向型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认为韩国60年代以后,其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美国和日本的高度依赖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学者共发表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37篇,专门从事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从年度分布、研究主题及其分期、刊载期刊、主要作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石晶  金泽 《当代韩国》2002,(4):91-92
“纪念太行山抗战6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10月10~12日在中国左权县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左权县政府、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和石鼎尹世胄先烈纪念事业会共同主办,韩国国家报勋处、韩国密阳市政府作为协办单位。来自中韩两国的40余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中韩关系中的各种因素及人民外交的作用周继禾一、中韩关系的各种因素浅析中韩建交后,国际上及韩国舆论与学术界对中韩关系仍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学者说,中韩建交是中国要恢复对朝鲜半岛主导权的控制;继续与北朝鲜保持友好关系使中国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成泓 《当代韩国》2002,(2):94-95
2002年5月13~14日,为了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和尹奉吉义举70周年,“20世纪20~30年代在华韩人抗日武装斗争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由韩国近现代史学会、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中韩两国的8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民间大使”崔荣哲提起青岛茶山人造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荣哲,确实有些不同凡响。早在中韩建交之前,他就和少数几位韩国企业家到青岛,投资建起山东最初几家韩资企业。在青岛贸促会支持下,他的公司迅速发展起来。1991年投产时,当年就出口140万美元,第二年达...  相似文献   

18.
日期: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参加者:宁赋魁,中国驻韩大使 李熙玉,成均馆大学教授,<当代韩国>韩方编委 地点:中国驻韩大使馆接待室 本刊<当代韩国>为了纪念韩中建交15周年,了解"韩中交流年"的交流计划,分别现场采访了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先生和中国驻韩大使宁赋魁先生.以下是李熙玉编委采访宁赋魁大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日期:2007年2月2日(星期五)11点 参加者:金夏中,韩国驻华大使 金武焕,弘报官(宣传参赞) 金石重,国际交流财团中国支部所长 朴宰雨,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当代韩国>韩方主编 金烨,<当代韩国>中方副主编 地点:韩国驻华大使馆接待室 韩中两国政府把韩中建交15周年的2007年定为"韩中交流年".<当代韩国>为了回顾韩中两国间的交流,了解今年的交流计划,决定采访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和中国驻韩大使宁赋魁.以下是韩方主编朴宰雨采访金夏中大使的内容,其中,有关朝鲜核武器的问题,是2月13日以后补充回答的.  相似文献   

20.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