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地改革,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终身作为奋斗目标而无力进行,其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才完成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伟大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拥有2.6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①进行了规模宏大、内容深刻的土地改革运动,涉及农业人口人数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的2/3以上。在土地改革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就需要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做文章,以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张晖 《支部生活》2010,(4):55-56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必须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冬至1953年春,在党中央领导下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云南解放较晚,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比全国多数新解放区晚了1年左右。  相似文献   

4.
王睿  江澜 《廉政瞭望》2009,(10):24-25
事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除台湾省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届的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农村地区发动和领导的土地改革,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地主土地被无偿没收分给农民。鲜为人知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共曾经设想以有偿征购地主土地的和平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中共七大首提以"适当方法"达到耕者有其田进行土地改革,达到耕者有其田,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怎样实现这一任务?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解决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土地问题要以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为土地改革的指导纲领;这就要求同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助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农民所占人口比重较大,土地问题自古就是我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各个时期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这两个概念中,很难看出根本性的区别,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新中国诞生之初,约有2.64亿农业人口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其主要集中在南方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领导新区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开始,到1953年春基本结束,历时近3年.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运动,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共领导的新中国成长历史的重要一环.因为国内外对此尚有种种非议,比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等.  相似文献   

9.
李霓 《廉政瞭望》2009,(4):44-44
“三农问题”是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瓶颈。如果农业效率不提高,农民人数不减少,农民收入不上升,中国经济就无法真正走上扩大内需之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解决土地问题,只有让土地蜕变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才能解决农民原始积累永远无法完成的重大课题。这就是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第二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非经营性土地占有的垄断,为土改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土改结束后,针对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民个体经济普遍贫困的问题,国家通过允许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张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1.
钟冷 《北京党史》2007,(1):28-31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摧毁了旧保甲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在恢复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为了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翻身解放,1949年5月31日,北平市以军管会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北平市辖区农业土地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北平市郊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政策。北平市还专门成立了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委郊委),统一领导郊区的各项改革工作。这是京郊农民彻底反对封建土地制度斗争的第一仗,也是在大城市郊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一次初步尝试。文中所指解放初期的海淀区,是指1949年9月全市调整后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社会中最根本的问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更替;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是国民革命必须解决的中心。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成为中国历代政权最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更是十分重视土地问题,长期以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了多次土地革命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农民信赖共产党的主要原因。但是,需要引以为戒的是,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土地革命,还是抗战胜利后的土地改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左"的倾向。土改运动期间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侵犯中农、破坏工商业、乱打乱杀等方面。这在很多材料中都有所反映,一度给土地改革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时至今日,很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存在着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职业的流动,也是身份的转变。本文所关注的是在中国这样一种业已存在的现实的转化进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一、历史的发展1、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对原有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已经在解放区广泛实行,赢得了广大农民阶级的信任和支持,为其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国以后,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彻底贯彻。1950年6月6~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6…  相似文献   

15.
“土地新政”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管理在任何现代国家都有其特殊规律。土地改革必须服从于现代国家对于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全国政局稳定,关系社会经济发展。1950-1952年福州市郊的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郊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典型。研究这个时期的福州市郊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兰中全会关于深化土地改革的决定,让土地改革再次成为热点。本刊特精选此组稿件,为您展示各地深化土地改革的最新举措 尽管儿女都不在身边,50岁的安徽宿州农民沈加亮今年再也不用为15亩地的耕作而发愁了。这得益于在当地推行的土地流转信托,他家的耕地通过中信信托流转给了安徽帝元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来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相似文献   

18.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面临的任务。进入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几种政治力量先后在闽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以变革旧的土地制度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这其中有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土地革命,有十九路军实施的“计口授田”,有闽西地方实力派傅柏翠搞乡村建设推行的分田运动,有国民党推行的“扶植自耕农”运动。因为改革造成了土地制度数易,也使闽西的土地关系变得复杂化,构成了中国现代土地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篇章。通过对上述土地改革的原因、方法步骤、性质及效果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它不仅影响到闽西后来进行的土地改革,甚至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度,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因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土地问题,对土地问题的解决即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不能不研究农民问题和土地改革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史,也不能不研究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21-21
福建土地改革以前,占全省农村总人口5.8%的地主、富农,以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占有61.3%的田地(包括公轮田);而占农村人口90.8%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总共只占有38.7%的田地。解放后,福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