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茂全 《党课》2013,(3):99-100
去年元旦,我再次收到父亲的来信,那苍劲而熟悉的字体,如父亲刚毅的性格。书信的大致内容是希望我带妻儿早点回江西过春节。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锄头     
正父亲的锄头放在院子东边一个简单的小房子里,那不是秘密。小时候,父亲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我总喜欢跟在父亲的身后。在那些并不肥沃的田地里,父亲用他那把锄头种下了一季又一季的庄稼。一次次翻起了那些板结的黄土,然后又仔细地打碎那些大块的土块儿,在锄头再次扬起的瞬间,腾起一股尘土,静静地付着在父亲的衣服和汗珠上。晨曦中,父亲的身影笼罩上了一层斑斓的光影,在我幼小的心里幻化出英雄的形象,因为,父亲和那把锄头  相似文献   

3.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4.
团场,我的根     
正从逃离我出生的团场,到父亲去世再次回到家乡为父亲料理后事,已整整过去了20年。早想动笔写这一篇关于生我养我的团场,却因为一直感觉无从下手却迟迟没有动笔。今晚,在这个月色宁静的夜晚,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让我有了一种写作的欲望。我从小就出生在团场,是一个地道的兵团职工子女。自打我记事起,就常听父母及周围的前辈们唠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你看某某家的  相似文献   

5.
王国军 《党课》2009,(4):101-101
打从我工作开始,父亲就很少到我这里来。父亲老说,路太远,一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我知道,那是父亲的托词,他是不想影响我的工作而已。久了,也就习惯了,没有父亲唠叨的日子,我的生活照样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6.
《北京支部生活》2009,(9):31-33
我叫程国庆,是首都钢铁公司的一名炼钢工人。一听我的名字,大家就知道,我是国庆节那天出生的。的确,我生在新中国十年大庆的那一天,名字是我父亲程德贵起的。说到我父亲,就不得不提起我那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王铭勋,曾是孙毅将军的老部下。早在抗日时期的冀中分区时代,我父亲就在孙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战斗。那时,孙毅将军是参谋长,我父亲是作战科参谋。后来,在晋察冀军区三军分区、晋察冀军区七纵,孙毅将军都是我父亲的上级。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在军委军校部和总参训练总监部工作时,孙毅将军又是该部的领导。由于长期的工作关系,我父亲和孙将军很熟悉,简直就像一家人,孙将军就像长辈一样一直关心、鼓励我父亲进步。  相似文献   

8.
陈知建 《湘潮》2012,(1):25-27
1961年3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3月16日上午,父亲的秘书陈克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想到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过了心肌梗塞,这次也绝不会被打倒的。但一下飞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块黑纱……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还不满16岁。从此;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9.
在我还是懵懂的儿时,有一回,父亲从外面回来,一脸的灿烂,然后喜滋滋地告诉母亲,他要入党了。虽然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入党对于父亲的意义,只是确信,那一定是件好事。因为父亲那段时日的阳光、自信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11.
家里有一个盛开水的瓦罐,用了十多年,父亲一直舍不得扔掉。一次,我不小心把瓦罐碰倒在地上,瓦罐被撞出了一条长长的裂缝。我想,这下父亲得把瓦罐扔掉了。可父亲并没扔,而是把它好好地搁起来,说,以后也许能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2.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13.
邵衡宁 《党课》2012,(6):89-90
昨夜我又梦到父亲来找我理论了。我正在单位开会,他突然就出现在会议室门外,一脸憔悴凄凉……父亲去世已经两个月了,一想起他临终前大颗大颗滚落的眼泪,我就像掉进了逃不出的心罚。  相似文献   

14.
我叫刘国悦,今年32岁,是长春市双阳区长岭乡张家村农民。记得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父亲就开始养鱼,他说:我是党员,要带头为百姓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经过几年的苦干,父亲靠养鱼发了财,成了远近有名的专业户。1990年,我高考落榜了,朋友们劝我继续复习,我心里很矛盾。父亲说:没考上就没考上吧,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就跟我学养鱼吧。父亲多年的言传身教,党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已深深扎了根。我决心跟父亲学做人,学本领,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从此,我每天起早贪黑刻苦钻研养鱼技术,耐心地在池塘上巡视观察水面,鱼缺氧…  相似文献   

15.
默读父亲     
唐宝民 《新湘评论》2013,(18):52-53
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一直不曾去着笔。我知道,这是因为对父亲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是全家最辛苦的人。我们家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七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大家人的衣食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支撑着这个家,为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劳碌着。那时,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出工下地了,一直到天黑了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16.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17.
我多次到欧阳海的家里采访他父亲欧阳恒文。也许是我的童年和欧阳海很相似,也许是我从小父亲就被日本鬼子杀死,我将他的父亲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每次和欧阳恒文老人见面总是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最使我难忘记的是和欧阳恒文老人在列车上的一次交谈。那是1978年的一天,是他在长沙参加完劳模会回家的途中,我跟踪采访,和他同坐一列车厢,并排坐在一起,谈着笑着。他手拿一支香烟,眼睛久久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往事,我抓住时机按动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瞬。我问他:“您老刚才在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旧社会,一个难以忘记的恶…  相似文献   

18.
父亲大半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值得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历史。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父亲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天上掉片树叶也害怕打破头,一点学手续。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父亲当时惊呆了。继  相似文献   

19.
父爱地图     
前不久回老家给父亲做寿,我发现父亲床头挂了一张河南地图,地图上有几个红色标记尤为引人注目。仔细一看。那几个做红色标记的地方是我当兵25年驻守过的地方。这25年来,我走到哪里,父亲就把红色标记标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我。  相似文献   

20.
父亲从老家江西来到了我工作的广东,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村里的事情,因为从父亲的嘴里可以了解到更多我不知道的农村事。当父亲说邻居吃低保时,愕然的我简直不敢相信。邻居在村里不但不是贫困户,而是一户生活富裕的人家,儿子是一位乡干部,早己成家立业,几个女儿也出嫁了,日子都过得舒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