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前,一代伟人陈云静静地走了。他留下三卷《陈云文选》、少量存款和上百盘评弹的磁带,还有他那人们永远忘不了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我永远是小学生”陈云从小家贫,4岁失去父母双亲,14岁在家乡练塘颜安小学毕业,便无钱进中学读书。从此,陈云的最高学历便是小学毕业。每次填写履历表时,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05,(10)
久负盛名的纪英林,虽年逾古稀,但他创办老年党支部的事迹又传遍了白城方圆数百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年人的主心骨"。对年幼失去双亲、尝尽了生活艰辛的纪英林来说,1955年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激励他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为党的事业奋斗中来。多年来,他曾赢得了相当多的荣誉,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被评为省、市、区优秀党员标兵,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3.
魏敏生 《廉政瞭望》2011,(11):45-46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了,也为人父了,要讲给我的子女听,也要讲给我的学生听。如果像我的老师和父母那样讲,又有一点不甘心。哪一点不甘心呢?可能是认为照样讲太简单了吧。难道这道理有变化?想来想去,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不是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说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员》杂志近期连续报道了我的事迹,这对我终生是最大的激励与鞭策。我为党为民做了一些我应当做的事情,其中有许多事情是和支委、党员、居民们携手并肩共同去完成的。我们所取得的社区工作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7.
强者张晓     
林曦 《党的建设》2007,(7):22-22
他4岁时,父亲被一场车祸夺去了生命,母亲因悲伤过度患重病瘫痪在床。一时间,年幼的他不仅失去了父母的呵护,而且还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14年来,他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却从没向命运屈服;他遭受了生活中风雨的摧袭,却用自己稚嫩的  相似文献   

8.
蒋姝 《先锋队》2012,(19):14-18
"在新中国,我李双良躺着也比旧社会站着高!"这是李双良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自1947年做了太钢工人那天起,这个1923年出生在晋北一个穷苦农家,10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的放羊娃就怀揣了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感谢新社会!李双良的一生,也始终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这一信条。只是,人们不会想到,他的报答之路,走得如此辉煌。一座渣山,誉满全球……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座大渣山。  相似文献   

9.
正知识必具有个性我常看见学英文的人埋头读词典,把词典里的单词从头记到尾,每一个词他都记得,可是没有一个词他会用。这是一种最笨拙的方法。他不知道词典里零星的单词是从活的语言中宰割下来的,这些词失去了在活的语言中与其他字义的关系,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在人们脑海里也就不容  相似文献   

10.
正人民的好支书、村支书的好榜样文朝荣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文朝荣同志是海雀人心中的"村魂",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造福子孙"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感惭愧。文朝荣同志不仅是我的榜样,更是我的一面镜子。在学习了文朝荣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执着追求后,更加坚定了我当好一名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11.
雷锋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然而就在这有限的时空当中,他却用平凡的积累彰显了生命的要义;用人性的光辉给世间增添了温情。他把忠诚、善良、无私、敬业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全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演绎到了极致,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由衷的爱戴和崇敬。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事迹不断地被搬上银幕,搬上舞台,搬进荧屏,以雷锋事迹为题材创作的各类作品以及主题学习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2.
李双良 《先锋队》2013,(20):10-1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办了两件大事:一是治渣;二是坚持以渣场为教育基地,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我常常跟身边的人说:"在新中国,我李双良躺着也比旧社会站得高!"确实,这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我的心里话。因为,从1947年做了太钢工人那天起,我这个出生在穷苦农家,10多岁父母便相继去世的放羊娃就怀揣了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党!感谢新社会!我的一生,也始终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这一信条。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几件忘不了的事,几个忘不了的人。冯军同志就是一个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尽管他已经去世13年了,但他的事迹,他的人品,他的精神,经常在我的脑海萦回,令人怀念。团中央的同志正在编辑一本纪念冯军同志的文集,约我写一篇怀念文章。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欣然应允。随即我与杨建生(曾任中组部部务委员、地方干部局局长)、张常韧(时任中组部地方干部局副局长,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等同志一起座谈,缅怀这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不仅是青年人的楷模,也是组织工作干部的好榜样。  相似文献   

14.
正他是一名华侨。幼年时回到内忧外患的祖国,从此再也没有见过父母,双亲的温暖只留存在泛黄的相片中,思念成河。他是一介书生。单瘦的身材,清秀的脸庞,连同那炯炯的眼神,最容易让人联想为高举民主和科学、充满活力的五四青年。他也是一名将军。学生时代就有"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的抱负,19岁领导革命武装暴动23岁率部北上抗倭寇,35岁挥师南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永恒的生命》(编剧熊建成,导演王小列、江峰)以四川万县普子乡党委书记谢茂林同志的感人事迹为题材,塑造了一位在村民关怀中成长,在艰苦贫困中无私奉献,直至因公殉职的基层领导干部形象。 电视剧首先向观众呈现的是谢茂林的“知青”经历。这个失去双亲的“知青”,经历了与广大村民漫长的心灵交融过程。当他突然发病人事不省时,是村民们在黑夜中用担架抬着他,跑了120里山路送到县卫生院,挽救了他的生命。当他出院时,又是村民们相聚在村头迎接他康复归来,为他腾出好房子,改善他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农民质朴的挚爱深情,使谢茂林的心与村民们越贴越紧。他作为“赤脚医生”,刻苦学习针灸,日夜巡诊,为村民解除疾病痛苦。村民王婶把他视为亲生儿子,带病给他做鞋穿,介绍村里最好的姑娘同他结成伴侣。在婚礼上,他领着妻子不拜天不拜地,只拜再造父母——全体村民。洞房之夜,他叮嘱妻子要跟他吃一辈子苦,为村民献出一生。10年中,村民们多次向乡政府推荐他回城工作,但他执意不肯。直到32岁,在村民们一再催促下,他才勉强填了推荐登记表。但回城的山路只走了一半,他又返回了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资产雄厚的实业家,原本可以一门心思发展事业;她是一个娴静优雅的阔太太,原本可以在洋房里闲敲棋子落灯花。然而,为了拯救那些在日寇蹂躏神州大地时失去父母的儿童,他毁家纾难,无私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和生命;她奋不顾身纵身入伙,在一次次降临的灾难中尽力支撑着。他是竺梅先,她是徐锦华,这一对患难夫妻,在浙江奉化山脚下,以青山为墙垣,以绿水为屏风,建立了国际灾童教养院,抚养教育600多名孤儿。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人》2007,(10):1-1
2007年的春天,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传诵着,他以顽强的生命为人们诠释了生命的厚度与张力,展示了信念的深度和魅力,他以高尚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理想信念和人生的支柱,他的事迹,令无数人赞叹、感动,他就是海军院校的一位普通教员方永刚。  相似文献   

18.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模范教员"方永刚,在他生命的第45个春天离我们而去。人们为方永刚英年早逝深感惋惜,同时又因为他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不懈奋斗、满负荷工作留下丰厚成果而感到无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已经把生命中最好的精力、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状态,都用在了我钟爱的事业——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上。"把最好的精力、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状态用在事业上.是方永刚用行动向党、向人民、向亲人交出的答卷,也应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小萝卜头”是小说《红岩》中知名度最高、年龄最小的烈士之一。他的光辉形象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而小萝卜头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今年是小萝卜头及其父母遇难50周年,笔者有幸采访了小萝卜头的哥哥宋振华,他向我诉说了小萝卜头和其父母入狱前后的辛酸往事。  相似文献   

20.
秦红 《党史文苑》2013,(7):42-44
从小,爷爷的印象就是淡淡的。似乎从来没有从父母那里听到过他的事情。知道爷爷是谁,还是因为同学问起。那应该是1978年了。一天,班上的女同学拿着一张报纸,写着平反名单,王若飞、博古……她指着"博古"说:"我爸说,这是你爷爷。"我诧异了一下:"是吗?要回去问问我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