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何明 《今日民族》2008,(7):15-16
3年前,我到哈佛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问,一位正在做访问学者的朋友邀我去家中做客。他租的房子在波士顿郊外的小镇,转乘了三次公交车才到达。我们在小镇的街道漫步,顺道参观了小镇的博物馆。闲聊之间,他那上小学的女儿自言自语地说:“中国的历史很长,但让人感觉很短;美国的历史很短,但让人感觉很长。”小女孩的这句话,当时令我们两位教授感叹良久。  相似文献   

3.
5月23日,高松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第55次拍记,未了他写道;“不想再发片了,55次拍记对我就是无言的告别。”  相似文献   

4.
朱汉民 《求索》2012,(6):134-136
湖湘文化的建构过程,与湖南人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文化诠释是密切关联的。本文通过湖湘学人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文化诠释的探讨,以阐发湖湘文化的建构过程、内涵及其特点。湖湘士大夫不仅强调濂溪之学的作为儒学正统的普遍性意义,尤其强调其地域性意义,他们对濂溪学意义的双重强调,具有地域文化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域乃至国家的民族及其文化认同感取决于公众所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而历史景观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亦扮演着文化象征的重要角色。在历史景观身上,深刻体现着民众对其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记忆。本文以湖北黄州东坡赤壁为例,依托发生于此的史实与传说,试图探析蕴涵于历史景观之中的民众的公共记忆在诸如文字、仪式等传承媒介中代代相继的原因与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一直习惯性地将历史看作认知过去的媒介,将阅读历史文本当作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对“民族主义”极其在近代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的反思,在学术界引发了究竟是过去之历史造就今日之民族,还是今日之民族创造过去之历史的争论。本文认为,探讨民族历史的建构,不是论辩历史事实或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力图打破以往历史叙述结构的稳定性。历史研究应该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之政治史,转而关心民族历史中那些普通人的态度与信仰。“人类学转向”应成为新叙述史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梁银湘 《传承》2015,(3):118-120
中国宪法序言的历史记忆隐含着三种政治修辞:革命叙事、治理叙事和宪治叙事,不同的叙事隐藏着不同的历史记忆。这表明中国宪法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的特征,它是一部兼具政治功能和法治功能的宪法。  相似文献   

8.
照日格图 《乡音》2011,(7):51-51
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口传的历史、史书里的历史和文艺作品中的历史。这三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又都有其自身的利弊,哪一种都不是完全可靠。贾平凹的新长篇《古炉》里记录了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虽已过了三十多年,但文化大革命仍然是一个敏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记忆与回忆为主题的研究风气日渐兴起,发展为欧美学术界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流行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记忆理论,大多以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经典论述为源泉,并结合各国的学术传统及经验研究而批判性地发展起来。进入新世纪以后,这股“记忆之风”在中国学界和公共空间激起“发掘记忆,重构历史”的学术意识。在中国社会、历史及文化的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社会记忆与乡土重建。记忆的历史研究,不应是“科学史学”的障碍;相反,它不仅拓展了通往“历史真实”的渠道,而且为认识人性之本相提供一种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话语、权力、责任是生态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心范畴.生态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主人"话语、"非共相主义"话语的批判,倡导人们建立具有生态智慧的"关系"话语形态;通过对父权制、权力游戏的批判,鼓励人们抛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传统的权力模式,使人人都成为宇宙过程的参与者而非主宰者;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批判,确立责任价值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生态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7,(24):23-23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记住过去的历史,就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携手走向伟大复兴.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后,社会各界围绕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观点.本刊选择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共思.  相似文献   

12.
台湾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民众的复杂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有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台湾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本来就是多样的 ,近年来经过某些人的“导引” ,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它对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比较详细地描绘和概括台湾民众对“光复”以前历史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复杂心态”的影响 ,为大陆同胞进一步认识台湾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权力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奎  刘芳 《前沿》2013,(3):63-66
作为现当代最具原创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福柯以其极具颠覆性的权力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他对相关学科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本文分析了福柯权力概念中体现出的弥散性、结构性、生产性和技术性特征,探讨了福柯理论独特的权力观、知识观、时空观和历史观,比较了其与韦伯、涂尔干、马克思等人的经典研究,反思了福柯哲学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族周边社会的特殊性使人类学传统亲族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遭到了挑战,摆脱"历史的真实"和结构功能分析理论模式的桎梏,从研究对象之传统建构话语体系的象征分析中寻找理解其自身问题的路径,是研究方法上一种新的尝试。针对两个不同性质父系社会家谱编撰和利用状况的比较,可以为人类学开展家族及亲族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共有的回忆,是凝聚该族群成员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家园,也是他们获得认同和证明其族裔价值的基本要素。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为蓝本,运用流散批评理论分析了流散民族——美国黑人的历史记忆及其对于黑人获得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指出黑人获得认同的途径是融合而非单纯的固步自封:既要保持本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又觅求与主流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杨丽娟 《思想战线》2012,38(5):28-32
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神榜,是客家日常生活中祖先崇拜的重要物质表达载体,运用深描方法仔细分析神榜中的显现体例、文字表述和固定字数,发现在这份祖先崇拜的情感中,还积淀着客家人的身份识别、家族记忆与族群历史,进而彰显着客家族群的自我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于哪里、我怎么来,这种世代流传的追问也孕育了在路上的客家族群意象。  相似文献   

18.
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的两岸隔绝 ,使得两岸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因而在政治思想上、重大原则上以及涉及两岸关系的许多问题上 ,看法有很大差别。台湾同胞由于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心态。只有在充分了解两岸差别和复杂心态的基础上 ,才能通过交流交往 ,增进了解、增进共识、增进互信。本文比较具体地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提供大家分析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赵静蓉 《学习与实践》2020,(10):120-131
国家记忆是一种作为社会强制力量的集体记忆或黏结记忆,它有两种生成机制:强制性"嵌入"和"诗性自觉"。"嵌入"式记忆包括强制记忆和强制遗忘,"诗性自觉"主要指诗性的思维、文学想象以及文字的延宕。经典是对国家记忆之建构过程及其结果的重要呈现。判断何为经典的标准必须依靠动态的经典形成的过程才能确立下来,在此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和学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背景下记忆产生危机,应当处理好经典对国家记忆的形塑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07,(1):42-49
新闻背景:今年3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谈话,否认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事实,后又在压力下,不得不道歉。这位新首相是在否认历史,还是对历史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