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2.
余风 《今日浙江》2008,(9):62-62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大臣魏征向以忠谏直言著称,他在唐太宗朝任谏议大夫期间,提了无数对朝政的意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4.
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事》,讲的是唐太宗与其重臣魏征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重臣,性格刚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魏征曾先后直谏二百多事,劝戒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严守法制。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七年,杨誉(太宗李世民之子的妃子之父),在京城里仗势欺人,抢夺奴婢,触犯了国法。刑部下属官薛仁方将他拘留"勘问"。太宗知道后龙颜大怒,说"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在这关键时刻,魏征挺身而出,指出:仁方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高度赞扬了仁方"为国家守法"的精神。太宗在魏征的诤谏下,收回了原来的错误命令,让仁方依法对杨誉作了判决。  相似文献   

6.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之一,习楷书之人,无不奉为圭臬,加之魏征撰文,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文章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内容充溢着克己爱民、社稷为重的民本主义精神。当年魏征借奉敕撰文之机,以溢美之词,对唐太宗言规谏之意,“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道理深刻,言辞恳切,比之《谏太宗十思疏》亦不逊色,对当代党员干部提高修养亦有教益。  相似文献   

7.
从“?”如流谓我"从谏如流"是对封建社会开明君主的赞誉,做得最好的要数唐太宗,在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贤臣"的辅佐下把大唐王朝推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峰巅。他还要求大臣们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改正过失,唐太宗一朝君臣可谓做到了"从善如流"。我们共产党人本应具备...  相似文献   

8.
灯下读史,每有所感。《资治通鉴·唐纪》中有一段关于唐太宗守法的记载,读后颇能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污罪被解除官职,庞相寿心优未甘,想利用自己曾跟随李世民征战的历史获得唐太宗的垂怜,以官复原职。起初,唐太宗为感情所动,欲称其意,不料此事被魏征知通,魏征毫不留情直言劝谏:秦王身边的人,宫廷内外很多,如果今日不依法办事,以后人人都将依仗皇上的恩德和偏爱,犯下错误而无所顾忌。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规劝,改变了初衷。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象唐太宗知此开明的君王又有几人?许多封建帝王常以"真龙天子"自比,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制由君定,法随君  相似文献   

9.
《贞 观政要》是唐玄宗时的史臣吴兢 (公元670年—749年 )编撰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有十卷四十篇 ,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 ,以及政治措施等 ,是一部系统和全面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术大成的书。吴兢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记叙唐太宗在位时的封建政事以及李世民本人的领导行为 ,使唐玄宗从中学习封建统治的经验 ,成为一代明君 ,重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场景。因此 ,此书的教化色彩很浓 ,难免有修饰、夸大等不真实的地方。唐太宗具有超凡的领导能…  相似文献   

10.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01,(1)
凡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唐朝之鼎盛时期,莫过于“贞观”年间。唐太宗为何能有如此神通?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善于“兼听”、“纳谏”。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近读史书,深被唐太宗不惜重金买批评的事例所感动。不妨抄录几例于下:据《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从帝王的角度来衡量“交心沟通”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就曾这样劝告过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相似文献   

13.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编辑的治世要典。太宗即帝位后,有感于前隋灭亡之失和创业守成之不易,积极求谏纳言,亟欲寻求致治之道。《群书治要》一书,即由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臣应太宗之需,上始五帝,下迄晋代,撷取经史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尊述古圣先王之道统,陈列历代兴衰之根由,存简朴之意,去浮诞之说,彰明治体;以道导术,欲令见本知,简而易从。  相似文献   

14.
唐朝“贞观之治”的空前盛世与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用人思想的高明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非常重视用人,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他说:“朕今勤行三事,……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自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他认为只有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已明察到能否得才、用人乃李唐王朝的安危所系。因而,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非用其人,必难致治”。唐太宗把“为官…  相似文献   

15.
官员历来只分忠奸,直到有了魏征,才出现新的提法。魏征独创了良臣概念,并把良臣和忠臣作了严格界定,各自确立了标准。很长时间里,他执著于良臣理念,用心走良臣之路,为政坛留下了一个神话。为什么魏征能负此盛名,他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家之间的斗争就是天下之争,人心之争。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鸽子,魏征来见,忙捏在手里背在身后,话谈完了,鸽子也死在手  相似文献   

17.
据史书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辅佐太宗登上帝位的大功臣,太宗将他视为心腹,想把执掌朝政的重任交给他。长孙皇后听说后不同意,经常趁空对太宗说:“我身为皇后,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兄弟子侄遍布朝廷,都享受高官,汉代吕后、霍光两家可作为深刻的教训,所以特别希望朝廷不要让我哥哥作执政大臣。”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论才干和资历,都确实无愧于唐太宗的第一功臣、第一助手。太宗要委以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其实也是量才录用,“内举不避亲”并无不可。但是,…  相似文献   

18.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使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比较强大,铸成了光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他讲究用人之道,善于网罗和使用人才,使大批精英聚集在他的麾下效力尽智,实可谓用人之治。他在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方面的建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出色的。———见贤思齐,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任用呢?大唐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得好: “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