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金莲前传     
快乐大叔 《党课》2012,(3):100-102
潘金莲是个什么人?大概大家都清楚。然而,说清楚,却也未必就真的很清楚。多年以来,我们的文艺影视作品基本上是把潘金莲塑造成了一个出轨并且谋害亲夫的女人形象,尽管这个出轨的谋害亲夫的女人常常被解读成是为了追求幸福、为了冲破没有爱情的婚姻以及封建枷锁的牢笼(如新版电视剧《水浒》),但是,毕竟不是太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正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应为他朗读古诗文的身边工作人员之请,谈了对中国古典小说《水浒》的看法。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四人帮"据此大搞评《水浒》,批所谓"投降派",诬蔑周恩来、邓小平。  相似文献   

3.
造型师的创意是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刚刚公布的新版《水浒》造型照,从宋江到燕青,人人戴着围巾,网友大呼太雷人。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读《水浒》时发了一些议论毛泽东酷爱古典文学。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在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他最偏爱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官场现形记》。对这四部书,他说不清读了多少遍。其中的《水浒》,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的。在他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打仗时,他读过《水浒》,也运用过《水浒》中的计谋;建  相似文献   

5.
1975年8月,自杭州回到北京不久的毛泽东应为其“读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女士之请,解答了她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国文学史上几部著名古典小说的问题。毛泽东对《水浒》这部小说发表的一些评论,经芦荻整理成文,这就是评《水浒》运动的导火线——《毛泽东关于<水浒>的批示》。虽然毛泽东的谈活只涉及《水浒》人物形象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白水 《前线》1986,(12)
一出川剧《潘金莲》在观众中引起了反响。有同志认为这是刺向封建幽灵的利箭。还有同志写了杂文,题曰《关二爷·武二爷·宝二爷》,文中引了剧中的一句帮腔:“潘金莲遇不着一个偎红拥翠的宝二爷!”并认为武二爷和关二爷一样,是维护封建主义的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也发表点意见。笔者以为,封建主义是要反的,而且要大反特反,彻底地反。但反封建主义的利箭射向何处,却是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川剧《潘  相似文献   

7.
金哲 《党史文苑》2004,(7):34-35
1975年评《水浒》事件1975年5月29日,毛泽东因患眼疾无法阅读而找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他读书。8月13日,芦荻问毛泽东:“《水浒》一书的好处在哪里?应当怎样读它?”毛泽东作了答复。当时,芦荻根据毛泽东手书的原文和谈话的记录作了整理,主要部分如下:“《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三国演义》是一部兵法大全的话,那么,《水浒》无疑称得上一部用人宝典。统观《水浒》用人的宝贵之处,可概括为一个“适”字。水泊梁山,在其鼎盛时期,可谓人才济济一山,其中突出的就有一百零八将。这一百零八人,个个是人才,但又个个非全才。梁山因材施用,把一个个都用得活龙活现——“神行  相似文献   

9.
自《水浒》一书问世以来,对其中人物的分析众说纷经几百年。尤其是对宋江这个人物。最近播出的电视剧《水浒》场面恢宏,气势庞大.但全剧的核心人物宋江,既不像一个统御群雄的豪俊,也看不出有什么“及时雨”、“呼保义”的壮举,除了带几分粗豪.几分朴实外,又有几分奸诈,几分奴颜卑膝—比王倭虎还要王倭虎、《水浒》剧通过对宋江受招安,被谗害,被冤死,梁山英雄七零八落,作鸟兽散的描述,展示了投降变节者的可怜下场;《水浒》原著所写的宋江结局,是一出雄壮的悲剧;但观完《水浒》电视剧,对宋江的遭遇,引不起同情,感不到悲壮…  相似文献   

10.
胡筠,号剑客,1898年生于平江县天岳乡大坪屋场的一户殷实人家。其父胡竹安系耕读之士,善经营,思想开明。母亲李氏,勤劳贤淑,持家有方。夫妻俩希望女儿知书达礼,不受人欺侮,自幼聘师教她习文练武。胡筠头脑聪慧,性格泼辣,在习武中,敢于与男孩子摔打较量,且爱管不平事。有一天,一位比她大的男孩在欺侮弱小女孩。她向前阻止,大男孩不服,两人扭打起来。她明知打不赢对方,却仍死缠烂打不服输,从此获得“辣妹子”的称号。她父亲的藏书颇多,胡筠对那些儿女之情的书兴趣不浓,唯对《水浒》、《精忠岳飞传》等书爱不释手,尤其是《木兰辞》,她不但能背…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最知名的县市中,梁山当属其一。世人谁都不会忘记梁山和水浒,一提到水浒,立即想到梁山、梁山好汉;一提到梁山,马上就想到水浒、水浒英雄、水浒文化。是一座名山造就了一部名著,也是一部名著成就了一座名山、一座名城——梁山。梁山本名良山。良山之名始见于《史记·梁史王世家》。据《汉书·地理志》等史料载:因讳光武帝叔父刘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1976     
霞飞 《党史纵横》2005,(5):22-27
1976年,是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1975年9月,毛泽东决定评《水浒》收场,他仍然支持邓小平整顿评《水浒》,是毛泽东在不经意间同意的。1975年7月下旬,毛泽东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很困难,便由中央办公厅找来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帮助他读古典文学书籍。8月14日,毛泽东在读古典小说《水浒》时,谈了一些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第二天,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一份谈话记录。因为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涉及到要重新出版《水浒传》的问题,8月15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把这个谈话记录送给分管出版工…  相似文献   

13.
马涛 《党史纵横》2011,(12):4-8
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百花齐放都没有了"的情况,毛泽东在1975年7月提出要调整文艺政策。在这之前,毛泽东已经指示重新印行古典小说,提倡读《红楼梦》、《水浒》。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于1975年8月就《水浒》这部小说发表评论。对此,北京大学古典文学教员芦荻进行了整理,8月14日,经毛泽东本人审定,即成为关于评论《水...  相似文献   

14.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爱看党报党刊。但《新湘评论》没有人推荐,我却非常喜欢看。是因为她把政治当作一种文化、一种智慧,让我了解了原来政治也可以表达得很精彩,很好看,感觉《湘江评论》还活着。《新湘评论》本来是一本纯政治理论的刊物,却做得颇有文化气息;她本来是一本纯党刊,  相似文献   

15.
宋江的本领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从读《水浒》的第一遍起,我对宋江这个人物就没有什么好感,其人一无貌,二无才,三无德。过去我就一直搞不懂,就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让梁山好汉违背了老大晁盖的遗嘱,心甘情愿地捧他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16.
正在权力不受制约、易滋生腐败的制度基石上,很难建立起干群、官民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有的官员依托垄断性的权力资源,对弱势的民众实施侵害,所造成的恶果,可谓是千夫所指。观看《我不是潘金莲》后,不禁令人叩问,为什么县城法官告诉她和前夫"假离婚"判决合乎法理,她却不信前夫也不信官,臆断他们之间有阴谋?  相似文献   

17.
岁月悠悠     
在细密的皱纹里寻找王卉青春的风采,似乎寻不到她那份昔日的辉煌。但今天的她的的确确能让初识的人觉得好奇,这个赢弱的女人就是14年前《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过的“全国标兵、新长征突击手”吗? 其实,王卉今年还不到40岁,可岁月留在她身上的却是无遮无拦的疲惫。不追求享乐,亦无叹息,她仍以一  相似文献   

18.
唐定波 《江淮》2011,(5):48
孩提时代,我就喜欢听说书艺人说大鼓书,爱听老爷爷讲故事,爱看小人书,凡是能借来的长篇小说,都是连天带夜地看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以及《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大部头小说,中学时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水浒》播出之后,从文人墨客到平民百姓,从不同的视角说水浒、论水浒,掀起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水浒热。史学家在剖析农民起义的得失,政治家在探究宋王朝兴衰的根由,文学家在评论水浒人物的塑造,老百姓则在赞誉水浒英雄“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肝义胆。对高球这个水浒中的重量级人物,人们多是愤怒的责骂,进行深层次思考的似乎不多。笔者想以此短文,聊补水浒热中这一不应有的缺憾。从电视剧来看,高俅由一个混迹市面的泼皮无赖,成为当朝的政治暴发户,并不是自己跑官、要官、闹官、花钱买官、造假骗官、攀权门、走上层的结果,他…  相似文献   

20.
正武大捉奸被踢伤后,潘金莲依旧和西门庆每日"做一处"。但他们也知道,武二总是要回来的。这让他们的好兴致骤然降温。好在,他们有王婆。王婆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让他们分两步走:第一步,把武大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第二步,等待夫孝满日,大官人娶了家去,做个长远夫妻,偕老同欢。当天夜里,潘金莲就亲手用西门庆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