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国形象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的时代之问,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形象观,在实践上开创了我国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新纪元。从逻辑进路看,文明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鲜明底色与文化底蕴;东方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全方位与多角度的直观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与时代要求;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规定与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突出的国情之一是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举世无双的大国.大国既有独自的优势,也有特别的难处.中国从大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大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即大国关系始终处于变动和调整之中,总体上朝着和平与合作的方向发展,但相互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今后,大国关系发展将受到世界潮流、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重大事件的爆发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因素的影响,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仍是大国关系发展的主导方向,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大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矛盾与冲突是大国关系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发展与崛起带来世界力量对比根本改变、我国战略机遇期发生重大变化的2013年,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人科学判断时代潮流走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换,从战略的高度,以前瞻的视野,锐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路径,慎重全面大力度地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对于提升我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外战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则是习近平对外战略最具鲜明特色的方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符合时代潮流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针对中美关系,习近平揭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也指明了努力方向。对中美两国来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中心任务是确保不冲突不对抗,这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避免"大国政治悲剧"的关键所在。就当下来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着力点是加强相互尊重、增进合作共赢、有效管控分歧。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其中相互尊重是基础,没有相互尊重,很难有真正的合作共赢,管控分歧的效果也有限。  相似文献   

6.
陈健  张旭 《理论学刊》2020,(5):120-129
一国革命胜利和建成社会主义是有前提条件的,要先在大国进行革命与建设,在大国建成社会主义基础上再推进多国社会主义实践。大国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大国有足够的人口、经济、军事力量和国土空间打破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锁,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国的优势在于更有条件利用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更容易形成超大规模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更有坚实基础。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俄国和中国是两个主导型大国,中国走出了一条更典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大国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大国关系历来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涉及国际体系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大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而,同主要大国建立和发展稳定、均衡、友好的双边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也是命运共同体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当前,在国际体系转型和各大国寻求内政外交变革的背景下,大国关系进入了新一轮调整重塑期。尤其是特朗  相似文献   

8.
章立 《共产党人》2007,(6):53-54,52
《大国崛起》是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了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需要新型大国关系,能否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决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一带一路"彰显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义利观和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理念价值,有助于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为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0.
凌胜利 《前线》2023,(2):33-36
党的二十大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深刻研判,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明确了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在周边外交、大国外交等领域多点开花。近期的中国外交积极宣介党的二十大成果,体现了周边外交的重中之重、大国外交的稳中求进、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发展导向和多边外交的大国担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开盛 《学习月刊》2013,(11):40-41
大国外交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它不但奠定了国际政治的框架,也是一个国家外交的主心骨。中国历来重视大国外交,特别是把对美、俄、日等大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优先位置。习近平在正式出任国家主席之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就是俄罗斯。其他大国也没有闲着,以近期为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今年4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2,(1):57-57
本书全方位解读航母诞生100年来,美国、俄罗斯(含苏联)、英国、法国、印度、日本等6个大国完全不同的航母发展历程,解答了为什么大国都拥有航母、拥有航母的大国不出意外都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历史命题,披露了航母决定大国兴衰的重大历史规律,介绍了各国在发展航母过程中的巨大争议、取得的重大成功以及经受的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13.
大国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有限的社会资源总量与超大规模社会对国家治理资源大规模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大国治理的政治前提,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是大国治理的体制基础.并初步总结了中国作为巨型社会、贫困社会、非匀质性社会和断裂社会国家治理的主要困境,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进行了基本把握,并对"大国治理"的内涵进行了基本界定.  相似文献   

14.
王跃生  官皓 《新视野》2012,(2):33-38
后发大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是当前国际经济中的重要现象,对它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后发大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对外投资的"后发大国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方法对后发大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后发大国对外投资基础和动因与发达国家及中小发展中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表明存后发大国模式的现实存在性。  相似文献   

15.
时殷弘 《前线》2014,(7):47-4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并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开创性阐述,已经引起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重要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对这个创新性概念及其内涵,我们需要做深入辨析和思考。"新型大国关系"概念辨析"新型大国关系"概念首先是个战略概念,因而所需的辨析、理解和设想首先应当是战略性的。"新型大国关系"一语内有两个关键词:"新型"和"大国"。这两个关键词都含有深意,中国政府在公开宣讲和提倡中侧重"新型",同时实际上也蕴示"大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国争相举办"X+非洲峰会"。这不,继中非峰会成功举办之后,韩非、欧非、印非、美非峰会,乃至最近日非峰会也在相继上演,一时间,非洲成了大国眼里的"香饽饽"。为什么大国纷纷重视与非洲的关  相似文献   

17.
书海导航     
《学习月刊》2013,(19):55-55
大国秘史 该书用小说的笔法讲述了世界9个大国不为人知的发家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美国,这9大国从出现锥形到逐渐强大.无不与海盗、殖民地、海上贸易、农奴、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性地破解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新途径。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提出构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涵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4年深秋季节,中美领导人先后在瀛台与人民大会堂举行两次会谈,重申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2015年9月,习近平应奥巴马的邀请访问美国,为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做出进一步努力。一、寻求在中美两国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模式习近平在2014年11月中央召开外事  相似文献   

19.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生活的时代群雄并列,他所谓的大国和今天比起来,人口大约不会比一个专区多。按他的说法,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象烹小鲜那样不以苛烦之政扰民,听任百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地生产生活下去,国家便容易治理好了。但把这个搬到今天来,就远远不够了。今天的中国,有十亿人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国。对于这样的大国,象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外交思想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我国外交实践,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思想,为新阶段我国开展外交战略提供了理论之基、实践之源。新时代,我国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大国外交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国梦为使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宗旨,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实现我国扩大开放和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模式,为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