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弹指一挥间,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这60年间,天津经济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城市居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生活水平由温饱奔向小康,当前正向富裕阶段迈进。新中国成立60年,天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9.3倍,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14.1倍。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着小康;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那些翔实的数字,又明晰地展示了人民生活变迁的生动图景。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美元。鼓起来的“钱袋子”改革开放之初,“万元户”是富有的代名词,如今,“万元户”早已过时。1990年至2001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1990年只有7034亿元,现在已超过8万亿元。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过去,中国人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温饱问…  相似文献   

3.
报刊拾零     
【据《人民日报》报道】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在翔实的数字中,人们见证变迁。 一、鼓起来的“钱袋子” 1990年至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上。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  相似文献   

4.
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预示着我们将用本世纪头十年时间再造"两个贵州",清晰地描述了我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5.
“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畴。国民生活水半的状况,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 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参照标准:一个是以消费结构为参照系数的标准,即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经济学中称之为“恩格尔系数”。另个是以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参照的标准。 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标准,居民的食物性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高于60%,就属于绝对贫困;在60%到50%之间属于温饱;50%到40%就是小康;30%到20%就是富裕。 以人均GDP为参照的标准,是我们习惯采用的衡量方式。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均GDP达到400美元算达到温饱水平,达到800美元算进入小康水平,达到4000美元左右才算得上富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到2000年年底,我国GDP超过10000亿美元,即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降到了49.1%,2001年又降到47.7%;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2001年是37.9%。因此,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有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实惠.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称: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79元,与1990年的1387元相比,4年内翻了一番,扣除涨价因素,平均每年递增8.6%,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1元,比1985年的398元增长了两倍多.全国92%以上的农户目前已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在穿的方面,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90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其中成衣占绝对优势,人均购买服装5.2件,购买成衣的支出是衣料支出的6.7倍.衣民的衣着也由穿暖向穿好转化.——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截至1994年末,63%的城镇居民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8平方米的家庭这66.3%,比1990年增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6,(10)
正共和国67年的发展历程,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程。从贫弱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国家的富强之梦已经与人民的幸福之梦交融汇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成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本建成重要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9.
实现小康要树立小康意识,强化小康意识,立小康志、念小康经、奔小康路。 要强化小康意识,进行小康建设,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小康的概念及实现小康的重要性。小康,就其原始含义而言,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比较宽裕可以不愁温饱而安然度日,我们当今提出的小康目标指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比1980年翻两番为基本标志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开展小康建设,实质上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事关我国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0.
正1.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左右。在短短40年间,我国经济从很低的水平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这样的发展奇迹,在人类历史上不曾  相似文献   

11.
《求是》2014,(5)
<正>历史和现实证明,传统农业可以也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岳阳作为农业大市,既有传统农业的优势,又积累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为研究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合适的样本。一、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进入新世纪,中央连续11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农业农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就岳阳情况看,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46元增长到8326元,增长2.8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江苏的实践,深刻体现在江苏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抓住三个重大机遇,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更高水平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江苏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经验,给我们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状况1979—1984年间,农民收入呈超常规增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6.46%;但此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开始下降。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尽管200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诸多农业扶持政策,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4元,比2003年增长了314.2元,增幅约为12%,但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1.6元相…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在他领导的20年里,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与繁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7.
陈锡文指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主要体现在农村发展滞后,农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所谓实现小康,就是摆脱温饱和贫穷,而我国还有3400万农民没有脱贫。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定的16项小康生活指标看,到2001年没有实现的3项指标全在农村,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人民币的指标没实现,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66元;全国居民摄取蛋白质的指标在农村没有实现;在全国2000多个县建立起初级卫生体  相似文献   

18.
正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创造了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9.
廖朝元 《当代贵州》2008,(17):I0002-I0002
改革开放翻开了剑河县历史发展的新篇章,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剑河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特别是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791万元增长到82480万元,是1978年的30倍,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阔步向小康迈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