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月刊》2010,(23):58-58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11月14日新中国最早成立的6个大区性农业科研机构之一的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5年3月,中南农科所改组为华中农科所,隶属于农业部.主要服务湘、鄂、赣3个省。1958年元月.华中农科所与湖北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合并成立湖北省农科所,划归湖北省领导。1978年元月,湖北省委将省农科所、省畜牧特产所和省蚕种场合并设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省政府直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11月14日新中国最早成立的6个大区性农业科研机构之一的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5年3月,中南农科所改组为华中农科所,隶属于农业部,主要服务湘、鄂、赣3个省。1958年元月,华中农科所与湖北省农业综合试验站合并成立湖北省农科所,划归湖北省领导。1978年  相似文献   

3.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湖北省仙桃市是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4.
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襄樊市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和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变革,实施农业与农村资本经营,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促进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一、公司制农业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所谓公司制农业,是指以农业公司为主导,以广大农户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以资本营运为纽带,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探索构建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农业农村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共建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经地方推荐和集中遴选,目前全国共有72个县(区)被列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湖北省有石首市、枝江市、襄州区三个县(市、区)入选,石首市归属于涉农高校共建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1年以来,石首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决策部署,高标准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农业新产品或生产方法的研究、推广到普遍应用的完整过程。其行为主体是作为新技术供给者的农技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作为新技术需求者的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作用在于缓解或消除生产要素短缺对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制约,促进农业发展。因为,①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使生产要素产生“质”的变化,提高同量农  相似文献   

8.
高效农业——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高效农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名优特产品;抓好科技的应用、普及和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营销队伍,努力打开农产品销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融合是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所在,大数据应用为农业提供了无限可能。智慧农业是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也是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撑。2019年,伴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不断向前推进,"大数据+农业"的创新实践也在贵州省各地积极推进。修文县探索"大数据+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以大数据系统布局种植、农旅、深加工、销售、金融等6个板块,覆盖384个猕猴桃果园,占全县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两个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北省开展“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笔者有幸参加湖北省黄冈市“送理论、送知识、送政策”下基层活动,沿途所见所闻,对该市这些年坚持扩大内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留下深刻印象,深深感到大别山试验区农业家庭经营集约化问题已经破题,并将对当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乃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与应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以及兵团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粮安天下,种筑基石”。种子是农业的基石,被称为农业“芯片”,是农业生产的源头。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做到种源权属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农业生物质资源全国第一……拥有丰富种质资源、独特基因资源的黑龙江,持续支持种业原始创新,优化种业研发结构,强化新技术应用,不断为种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宁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迅速地传送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营销信息化,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经营和管理的决策水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分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展缓慢,与国内其它产业的信息化及国外农业信息化相比严重滞后。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农业信息载体障碍、资源障碍、主体障碍和应用障碍,提出了加速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省是国家北斗应用示范省,北斗产业是湖北独具优势、极富潜力的重要引领性产业。推动北斗农业领域大规模集成应用,既是突破性发展北斗优势产业的行业应用硬任务,也是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的必然要求。湖北建设北斗农业领域大规模集成应用先行区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并可行。一、湖北农业领域北斗应用的现状湖北省实施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行业应用示范项目以来,农业领域北斗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深化改革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本的扩大性投入来实现的,农业经济发展以数量扩增和外延为主要特征,其结果是资源消耗太大,投入产出率不高。而面对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约束,这种增长方式的持久性基础将会越来越薄弱。要转变这种增长方式,最根本的是扩大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农业生产的每一次大的进步,无不与新的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相联系。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并不高。农业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因素,全国平均只有30 40%,只相当于工业化国家60年代的水平;我省虽高于全国平均数,达到50%,但与目前发达国家的70 80%相比,差距仍很大。如何尽快缩小这一差距,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已是摆在各级领导、农业主管部  相似文献   

17.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春夏秋冬都有农时农事,特别是春季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近年发展情况看,湖北夏粮、夏油分别约占全省全年粮食和油料总产的20%、70%,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年粮食播面的50%、总产的70%。春季田间管理直接关系到夏季粮油  相似文献   

18.
一、宁夏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性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这必将促进农业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前,宁夏农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纵向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投入总量的不足和科研基础力量较薄弱,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党员》2007,(8):F0003-F0003
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6部委批准成立的全国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也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重庆示范区。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问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本文基于农业主体、农业客体、农业环境三个维度,坚持问题导向,剖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四大基本问题,并以此作为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分析发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提出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