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资阳市雁江区丘陵农村党建示范带,有一个白狮村,3年前,村民有"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致富无门路;集体经济负债17万元,村班子人心涣散.如今,该村已建成"四园四场",形成"市场、项目引路,人才、资金入驻,支部、政府帮扶,业主、农民致富"的发展格局,村民人均纯收入比3年前增长704元,达到3060元.  相似文献   

2.
我是1995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6年来,我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挖穷根,找富路,发展经济,使吴岳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续几年被省、地、市评为"五好村"、"十强村"、"安全文明村".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去年,吴岳村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比6年前增长近10倍;集体经济纯收入119万元,比6年前增长近20倍;集体积累1280多万元,比6年前增长近20倍;上缴税金65万元,比6年前增长了10倍多.  相似文献   

3.
10年前的庄浪县阳川乡李咀村人均纯收入仅600余元,群众生活水平停留在温饱线上;10年后的今天,这里经济快速增长,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县"十强村"、"小康示范村","双文明示范村".  相似文献   

4.
33座馒头山、18座半边山的崎岖地形注定了威远县新店镇民付村土地的瘠薄。2000年前,民付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元,农民辛苦付出却收获的是贫困。如今的民付村,人均年纯收入已超过1万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不长的时间内,是什么使民付村变成了令人艳羡不已的“民富”村?  相似文献   

5.
正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探索"三聚三建"发展模式,向改革要动能、向产业要红利,初步建成"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田园村。2002年,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如今的青杠坝,环境幽  相似文献   

6.
苍溪县石门乡是一个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偏远山乡.1997年前,全乡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70%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乡里把劳务开发作为富民兴乡的骨干产业来抓,2004年转移和输出劳动力5378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83.3%,实现劳务收入4174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有412人回乡投资1156万元创办企业,产值达1365万元,创税44万元,占全乡税收的33.85%;他们创办的各类企业安置了1002个村民就业.  相似文献   

7.
两河村是成都西南丘陵地区一个纯农业村,有2156人,党员93名,曾经是一个出了名的“弱村”“穷村”,20年前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万元,家家住进了小别墅,户户有了小轿车。我们村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成为全省的示范村,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抓干部强班子、抓党员强队伍、抓制度强工作,把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8.
雪泉乡天桥湾村牧民赵东明一家4口,两年前家庭人均纯收入还不足400元.村党支部开展"两个链条"活动以来,党员户帮思想、促信心,富裕户传技术、找门路,让他搞起了牛羊肉贩销,2001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元,成了全村的富裕户.  相似文献   

9.
在自贡市沿滩区刘山乡云丰村群众的眼中,钟春明绝对是一个致富"全能".上世纪90年代,他承包村煤球厂,年纯收入5000余元,2004年买断煤球厂后,生意愈发红火;10年前,他开始喂养杂交南湖母猪,饲养2亩鱼苗,每年纯收入2万元;1999年,他在20多亩承包地里栽种优质水果,年纯收入2万多元;从2004年开始,他办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5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祁店村还是山丹县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仅有五六百元,农民生活困难,公益事业没人管,社会治安也不好.如今,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派的小康住宅、高档家用电器、先进的农用机械,宽敞的柏油马路……祁店村群众富了,治安好了,环境美了.短短10年,人均只有1.3亩耕地的祁店村凭什么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陇西县福星镇红岘村,以前因为“地瘠民穷,山荒路陡”,被群众自嘲是根没有油水的“干骨头”。如今,红岘村的地肥了,路宽了,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并成为定西市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示范村和陇西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村。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44元。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12.
李坤 《当代贵州》2012,(31):38-39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的农村改革试验促使农民增收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343元增加到2011年的5841元;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标准从2000年9.24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7.83万人。大娄山南有一颗耀眼明珠——湄潭,被誉为"黔北的小江南"。25年前,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田"得以破壳、引人注目,且不断壮大,给探索中国农村改革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92.25元,比上年增加367.09元,增长25.8%。根据全省108个县(市、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二、全省14个地、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除益阳外,其余都比上年增加。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看,长沙市位居榜首,达2239.90元,第二位是湘潭市2213.97元,第三位是株洲市2089.11元,第四位是衡阳市2073.88元,其余10个地、州、市均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湘西自治州只有967.91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量看,增加最多的是长沙市和湘潭市,均比上年增加503元。从农民纯…  相似文献   

14.
25年前,这是一个集体负债3万元,村民靠扶贫度日的穷山村。而如今,还是这方土地,社区集体总资产达2245万元、纯收入39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2516元,家家户户搬进了村委统一规划的配有“双气”的楼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从贫穷步入富足,人们在赞叹这种变化的时候,总会提起这位让百姓过上全新生活的“领头雁”——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街道办事处杨家台社区党支部书记戚其宾。  相似文献   

15.
杜加从 《党建》2021,(6):49-51
司莫拉佤寨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佤寨几年前的真实写照.司莫拉的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而实际上它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驻村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带领群众修路,实施扶贫安居工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24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  相似文献   

16.
<正>邢台县北店村地处太行山深山区,拥有耕地面积400亩,山场面积5700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店村"两委"班子坚持"心系群众、以廉促谐、自力更生、求真务实、深思长计"的为政理念,使贫困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200元增长到2014年的2.4万元,不仅提前完成全面小康目标,还为其他贫困山村  相似文献   

17.
“吃的是三大坨,住的是土墙屋。”这是10年前重庆.贫困农民的生活写照。10年来,通过实施“三百工程”,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1479元增加到2006年的2874元。10年,农民荷包鼓了一倍。  相似文献   

18.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城西北10公里的畴阳河畔,文明富裕的迷董村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可谁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600元。是什么使迷董村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南江县城西郊的黄金村,1997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00元,是全县有名的"穷村".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要求,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走出了一条富村裕民的"黄金路".2001年3月,温家宝副总理视察这个村时,充分肯定:黄金村人均三分地可以达到2400多元的纯收入,靠的就是调整结构.村里的发展,贯穿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这两句话.  相似文献   

20.
巴中市积极推进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拓宽劳务开发渠道,扩大劳务输出,去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8.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