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廖克林 《法学杂志》2001,22(5):32-32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一样都符合宪法规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关键是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结合的两大治国方略。但是,理论界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还有待澄清。否则,这些模糊的认识将影响到两种治国方略的充分结合和有效贯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本身的内涵看,以德治国应当服从于、服务于依法治国;从治国的功能和效用分析,法治应该是德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确立是对我国治国方略的完善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的 ;坚持这一治国方略要求在法治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有感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关内容.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法治,其中对法治的历史、法治的内涵及特征、法治的缺陷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德治,对德治的历史、以德治国的原因以及以德治国的缺陷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同时也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学习领会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阐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如何进一步做到两者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将“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写进党章,为高校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顺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培养合格人才。一、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理论高度指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在2001年10月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的十六大又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说明了以德治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具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今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本文首先分析了法与道德的共同性与区别,然后围绕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法治与德治的差别,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性、法治与德治的协调性灯几方面加以论述,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期待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冰 《行政与法》2005,(2):61-6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江泽民同志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治国方略,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完善和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了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狱学刊》2002,(5):18-23,36
监狱系统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实现“依法治警”与“以德治警”相结合,二者的有机结合意义深远,结合的基本途径主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健康向上的警察文化;建立监督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日前,山西省副省长王显政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王显政谈到,今年2月份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发挥道德的作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将成为我们  相似文献   

11.
马云  傅义 《行政与法》2004,(7):48-50
我们应从简单的规则主义法治观转变为复调的法治观。复调的法治观,以规则主义法治观为主旋律,以 法律家之治作为必要的伴奏乐。恰当的法律家之治可以弥补规则主义法治观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法治的意义及其核心价值,不论在具体法律实践或抽象理论阐述上,却依然存在着极大争议。"大法官会议"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点,毋宁是一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法治观点。无论是形式合法性或民主程序的法治要件,均无法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上,保证执政者或立法者不会借助法治的形式要件,来追求满足其政治野心或个人私欲的不正当目的。法治理想的追求,应当着重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就人性尊严的内涵来说,德沃金提出的两项人性尊严原则,内在价值原则与个人责任原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镜的理论资源;特别是,他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诠释,亦即人具有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客观价值,适足以填补大法官人性尊严观的论述盲点。  相似文献   

13.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12,(8):7-8,9,10,11,12,13,14
我国法治建设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和披荆斩棘的艰难,但总体上廓清了法治天空中的许多迷雾,促使中国开始迈入法治初级阶段。1982宪法在恢复和加强民主法治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的法治状况还有后退之忧。今后法治建设的目标应当由依法治国上升到依宪治国,建设宪政国家。法治改革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民间的维权活动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党政内部改革派力量结合,上下互动,政治改革与法治进步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要依法治国必须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 ,巩固和扩大依法治国的民主基础 ;完善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 ;强化对依法治国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卿红 《行政与法》2014,(10):22-25
国家富强之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要用法治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善德价值内涵.当今中国的富强离不开法治的同步发展,法治强则中国强,法治废则中国危,法治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选择.换言之,强国梦必须植根于“法治中国”,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权力,是指一定的组织和个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依靠国家强制力所拥有的支配和指挥的能力和力量。人类政治发展史表明,作为一种社会客观现象,权力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过深重的灾难。究其原因在于权力的运行是否受到了合理有效的制约。因此,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是进一步走向现代政治文明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付子堂  陈仲 《法学杂志》2012,33(1):33-3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形成合力,是我们应该思考而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动力可以分为原动力在于人的需要,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直接动力在于理论引领与权力推动。  相似文献   

18.
丛涛 《行政与法》2006,(2):33-34
建设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治的和谐程度。而法治的和谐运行客观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和谐法治的精神意蕴,是现代法治理念的逻辑基点。和谐法治的建构必须体恤人性,给予人的权益的最大关注。现代和谐法治的建构在现实层面不能忽视权利意识、行政权力运行、司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李林 《法学研究》2014,36(5):3-17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后发型法治现代化国家,其构建法治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府凭借理性进行制度设计加以推进,借此发挥政府理性的优势,确保政府推进不至于偏离方向。但是,在现有的学术观点及评估实践中,法治政府与生态文明并未被关联起来,二者仍然处于简单的平行关系。这与目前环境破坏、资源告急已然危及政府安全的事实,以及党的政策文件的最新决策和论断并不相符。由于生态秩序是政府理性的应有之义,而政府理性又是生态秩序的坚实保障,法治政府与生态文明之间应当是复杂的螺旋结构,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政府建构的整体思路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法治政府建构而言既是理念目标,也是重要内容,还是检验手段,需要在法治政府建构的三个层面——价值基准、指标设计和实践反哺分别加以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