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几经起伏,坎坎坷坷地走到了今天。如今,中一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然而,考察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其实很多弊端都带有科举时代的影子,有的甚至如出一辙。所以,在纪念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警惕科举制度借尸还魂!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自隋唐至宋再至明清,逐步由一个意在扩大统治基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好制度转变成了钳制人们思想、束缚考生个性的坏制度。在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用今人的语言来表述,宋朝对科举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落第问题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缺少了对落第者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很难对科举制度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很难全面阐述科举制度在1300年间的深远影响。此外,关注落第者,研究历代的落第政策,有利于科举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对今天的考试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加强对落第问题的研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落第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二、历代对落第士子的政策;三、落第士子的自身选择;四、社会对落第士子的态度;五、科举制度对落第士子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丽云 《传承》2009,(22):158-159
江头村周氏科举家族兴盛的因素很多,有周氏子弟的自身努力、尊师重教、联姻的影响、奖励机制等,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外,科举制度的延续与变化、广西清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江头村精神文化等社会的大环境对江头村周氏科举家族的兴盛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头村周氏科举家族兴盛的因素很多,有用氏子弟的自身努力、尊师重教、联姻的影响、奖励机制等,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外,科举制度的延续与变化、广西清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江头村精神文化等社会的大环境对江头村周氏科举家族的兴盛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基本上可以称为科举社会。从国家治理的层面,科举制度实现了王权与士治的结合,使贤人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读书人的角度,科举制度连接着内圣和外王,不仅关乎"权"、"名"、"利",更直接的就是个人的自我实现程度。科举这种考试权力,是一种规训权力。一方面,通过全景敞视建筑(panopticon)监视,使读书人产生"自我监视",在布衣卿相的路上无止境地奔竞;另一方面,通过对读书人身体苦行僧般的操演,不断从细微处雕琢读书人的身体和灵魂,创造着封建社会需要的主体。所有的人都在此游戏里乐此不疲,似乎对游戏背后的权力规训茫然无知。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但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使其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滞碍。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但决定应试者个人的前途、命运,以及家族的兴衰,而且左右着当时的教育,影响着政治、士风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正是通过一批批金榜题名者和一批批科场失意者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的。如果忽视对落第者的研究,是很难说清这种影响的。落第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个人沮丧,家庭痛苦;发泄不满,  相似文献   

8.
卢小驰 《理论月刊》2002,(10):21-21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智慧之光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李约瑟难题”被人们一解再解,从创新视角来寻求这一难题的答案时,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保守意识、封建专制制度、教育体制、科举制度和闭关自守政策等,扼制了科学创新精神并阻断了科学创新契机,使得近代中国缺乏一个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座落在山东省曲阜市的“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展示和诠释中国古代状元文化、科举制度的专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主题.被知识界称为“研究中国古代状元文化和科举制度的资料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丰富了曲阜的旅游内容.成为这座文化历史名城旅游文化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曾经是中世纪最先进的选官制度,至明代虽日益完备,但却出现各种弊端.明世宗登基之初,为刷新政治,巩固皇权,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这次改革虽然对明代后期的科举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改革成果却极其有限.其原因是科举制已经完全走向程式化、固定化,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执着于终身科举的史学大家章学诚,是科举制度的改良主义者,其观点分如下四个方面:拥护科举选官的方式;严以防弊,宽以录取;侧重实学取仕;写有质之八股。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乃至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宋元时期起,在台湾早期开发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已随着大陆垦民传入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文化在台落地生根,科举制度也传至台湾,初具雏形。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与大陆科举考试一体筹划,并对台湾考生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普及,也使台湾人才辈出、社会日益进步。自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汪春源得中进士,在210年间共涌现台湾文进士33名。这些进士青史留名,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3.
隋唐的阅卷唐朝时,科举制度尚属初创,当时还没有形成严格的阅卷制度。主考官开始时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担任,后来改由礼部侍郎担任,他们的身份是公开的,他们的活动也不受限制,职重权大,行贿者,说情者,考试前,考试后,不免门庭若市,很多科场中的弊情往往从这里产生。批卷的方式似乎也比较简单,考官只在批阅试卷时,对于回答正确的批一个“通”字,对于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的则批一个“不”字。而且,考生  相似文献   

14.
自汉始,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之哲学体系,遂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核心思想,其“道”、“贤”、“公”、“君子”、“闻达”等内容,为后世政治制度阐幽发凡,对“求至公”、“举贤才”、“尚君权”、“重声名”之科举思想之产生、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以禄进贤,士人心性虽有万千气象之变化,或循君子贤士之道,自爱强志以求仁达;或饰正藏邪,巧言令色以图仕禄.然而,科举制度之总体设计,首重遴选严守儒家传统精神之士子“入仕”治政,故而科举思想正在于继承与阐发先秦儒学之价值核心,儒学最终得以走上制度化之昌盛,也正是借助了科举这一外在形式中之内在价值要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集政治、教育及文化于一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走进了死胡同,尤其是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不过,作为一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考试制度,科举并没有因为被废除而丧失其内在的合理成份。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奠定的可以操作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保证了选拔工作的进行。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使封建官僚体制成为权力相对开放的系统,为古代社会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入仕之途。科举制度一方面助长了功利主义读书观,让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名分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未曾破坏士人敦重宗亲、反哺乡里的情怀,成为古代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良性机制。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牢牢抓住了国民的心理及行为特征,才能够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的借鉴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在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中,对于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制度,人们习惯于把目光投向某些西方国家。殊不知,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不仅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过积极作用,也对西方一些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分析科举制度的利弊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7)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科举选官就成为我国历朝历代选取人才的重要渠道。在长达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成为安邦定国、治国理家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它最终遭到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应理性看待历史,关注科举制度废除历史背后的"黑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政治”自有其传统根基,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培养了知识分子对政治根深蒂固的热衷与迷恋,同时也潜在地蕴育了中国政治的文化气质。时至20世纪,政治家们仍然延续着这样一种思路,即运用文化的思维、战略和运动来实践政治变革;或者说,文化即政治——无论是三四十年代的“新生活”运动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如此。但前者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后者则在一代中国人心中埋下了深深的创痛。  相似文献   

20.
王娥 《前沿》2005,(8):246-249
汉语中所有与科举有关的熟语类聚为一个完整的科举文化熟语系统。根据表现内容、描述对象的不同,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典故性科举文化熟语系统、秀才文化熟语系统、状元文化熟语系统。每个子系统中的语汇成分,都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方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