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道德效益是指道德调整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或结果与社会道德目的或道德理想之间的重合程度。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着该社会的伦理文化精神、道德在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为主体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状况以及道德结构,从而对道德效益的实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时期,各种道德目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以及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存在,无疑将影响到道德效益的实现。因之,科学地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以提高道德建设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法治必须体现道德理想和信念。即具有道德性格。所谓法治的道德性格,就是指法治所蕴涵的道德理想和法律对践行一般道德理想的功效。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会带来良善的社会秩序。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实在法的合法性可以上溯到经由自然法和经院哲学所体认的抽象的道德正义。法律的道德性自身也存在两个层次,那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本文试从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和公民守法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完善法治的道德性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律师世界》2001,(6):1-1
我们施行以德治国方略,必须要健全我们的道德体系,建立我们的道德标准。健全道德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否认,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已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但要健全与完善我们道德体系,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继承与发展则是健全我们道德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道德调节的是个体与群体关系,由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使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对群体的依赖进一步减少,使得个体得到进一步的张扬,也使得个体对道德的违背变得容易与可能,因此,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也就使得人类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律师世界》2001,(5):1-1
以德治国,关键是必须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而如何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呢?由于道德对人们的强制力量较弱,人们对道德准则的遵从,更多地是依靠人们对道德准则的自觉遵守,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因而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提高道德水平的关键是依靠人自身的修养,唯心主义甚至认为是人先天的本能。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对道德的遵从与提高依靠的是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道德标准,犹如挤在一起取暖的刺猬之间的距离,就是调剂好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最佳关系:对群体利益过分张扬,影响个体的积极性,最终影…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被理解为对道德目标的信服与崇拜,它是对道德生活的超越性把握。道德信仰赋予道德以精神本体,同时又是人的精神生命形式。善恶因果链的断裂、两种明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道德体系自身的缺失等导致了道德信仰危机。对道德信仰危机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持乐观态度。重塑道德信仰的基本途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法制化。道德信仰研究的存疑颇多,如,道德信仰能否科学把握,其理性与非理性如何统一?对道德信仰危机的否定性评价的标准是否具有自明的真理性?道德法制化与道德的自由精神有无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全面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学派,主要有指令式的道德观、情绪主义的道德观、存在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道德观。“全面主义”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主张以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强调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和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反对单纯灌输道德内容,认为对人类共有的基本道德价值的探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坚持道德教育的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7.
与法律相比较,道德有所长,现代社会不应忽视道德的重要作用。同时,道德更有所短,现代社会道德的作用切不可过于夸大,其作用只能在法治的框架内发挥。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法律与道德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主体,道德可以看作是不成文的法律,道德建设具有法律的作用。道德是法律建设的前提,法律不可无德;道德可以弥补法律建设的不足;道德可以为法律提供广阔的延伸空间。  相似文献   

9.
何海丽 《法制与经济》2008,(14):112-114
追求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实现精神超越、完善自身道德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于道德个体的客观要求。道德自由具有五方面特质:理性、超越性、独立性与共在性并存、自我决定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揭示道德自由特质出发,来阐释道德自由对于道德主体及德育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田斌 《法制与社会》2010,(8):186-186
受道德分层理论启发,通过分析探讨医务人员与病人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与法律,以求简单明了的表述相关道德和法律,使民众易于把握,扩大道德法律实施的基础,为新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和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前者包括道德发展的实质、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内容、道德判断的结构与阶段、道德发展的条件与动力,后者包括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三水平六阶段模型、道德发展阶段的年龄趋向。文章最后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贡献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朱军 《广东法学》2008,(3):42-47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从事实层面上看,正是“道德法律化”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具有道德意味的案件中,法官是否具备明确的道德意识,并正确地回应社会公众的道德需求,已成为判断裁判社会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法官应当掌握一定的裁判技巧,遵循一定的司法方法论原则,以缓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内在张力。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司法道德性可以在四个视域内加以分析:以规则适用实现法律规则中的道德要求;以原则裁判宣谕法律的道德内涵;以客观和平衡的司法方法遵循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以确认和规制良心司法体现法官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罪犯道德教育内容多是过高的超越性美德,缺乏基础性的道德要求,不利于罪犯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实现罪犯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刻不容缓。根据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社会道德可以划分为底线道德、普遍的社会道德、超越性的社会美德三个层次,这一划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罪犯道德教育的方向性、社会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道德法律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道德法律化的理论探讨 道德法律化,顾名思义.就是使道德成为法律。道德就是道德,法律就是法律,缘何能够使道德成为法律?其实.正是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才给道德法律化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必要性.如果两者是同一样东西.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使前者成为后者;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道德和法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性,这才给道德法律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性。 首先.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和必要性──道德不同于法律。道德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和应该不应该的行为规定。”①而法律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法律的伦理基础,从立法、执法、守法到监督都渗透着道德精神。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单纯在法的领域解决,还需要道德的力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法律,都是要靠人执行的,再好的法律,如果没有好的执法者,也不能起到法律的作用。削弱了道德的作用,法制调节必然势单力孤。道德和法制都是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法制重在外在强制,道德重在内在自觉,防治腐败需要内在自觉与外在强制相结合。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就道德力量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做一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道德建设的关注。一、道德的价值导向作…  相似文献   

17.
柳萌 《中国监察》2010,(12):61-61
现在一说讲道德,我们都会想到普通群众,好像只要群众讲道德,我们的社会风气就好了。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儿,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儿,被人们多多少少忽略了,这就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从人数的多寡来说,群众的比例是要大些,广大群众都讲道德,是会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从对道德的影响力,以及对道德的带动来说,领导干部道德观念的强弱,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好坏,更有着不可低估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个人具备道德意识,社会有道德规范体系,是人类得以自豪的两大资本。假设没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约束,人类不可能有廉耻心可言,更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将盛行,社会秩序继续处于混沌状态,为所欲为的动物本能淋漓尽致地在各个角落上演。正是道德,  相似文献   

19.
法与道德可以说是法学的永恒主题,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法与道德的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法与道德,希望能从法治这一条线索试探索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龙 《法制与社会》2011,(31):269-269
法治这一治国方略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律信仰。法律权威的树立,法律信仰的形成,不仅要求法律从形式上具有严密而完整的逻辑体系,而且要从内容上寻找法的道德支撑,从运行过程中寻求道德支撑。本文阐释了道德如何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并就如何改善道德环境,减小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促进法治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