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样,需要不断探索,深化认识。我们过去所强调的优越性有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赋予其新的内容。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派生物,其本身具有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以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建设和发展新型…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波折,社会主义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些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理解,是认识的偏差。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必须思考社会主义的实质与现象,区分以下四个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建国5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几经曲折,但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改革开放2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国民生产总值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国际地位明显增强,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国家。可以预计,只要我们沿着已开创的成功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到下世纪中叶,就能实现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达到中等的经济大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成为令人信服的事实。在此,笔者就社会主义还有没有优越性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来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只要尊重客观事实,我们就应该承认,二战结束以后,整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矛盾及其运动的基本状态从本世纪上半叶的极端激化  相似文献   

4.
武晟 《理论建设》2006,(3):16-18
从理论和现实上讲,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和狭义来认识和理解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虽然是个老问题,同时也是坚持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解决的一个新问题.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必须破除教条主义的影响,从本质上规律上动态地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提了出来.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为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契机.变化了的实际提出了辩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辨证认识和把握,一方面,需要将这一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阶段划分的分析框架之中加以考察,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形态、历史跨度和分期以及主要矛盾等方面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也不能正确地进行纵横对比,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扭曲的。一、从规律性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一个描述事物表层的经验性概念,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党干部正在认真学习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在学习中应着力引导大家从本质上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为了从思想上澄清这个问题,必须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上下功夫。只要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既是个老问题,同时也是坚持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解决的一个新问题。搞好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破除教条主义的影响,从本质上规律上动态地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越?这个问题不是单靠引用一些数字和举出若干事例就能够解决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认真的研究。有的同志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从方法论上提出了七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与社会主义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相协调的一面。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它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期存在,并不断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基于客观现实的理智、慎重、科学的选择。必须在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正>运用全面的观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既要看到我们曾经犯过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和"文革"这样的全局性错误,社会主义建设走过曲折艰难的道路,更要看到我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进步。对这一历史时期无论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对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有害的。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这一时期有发展、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误,有经验、  相似文献   

14.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军挺进,要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同大胆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的辩证统一;要坚持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蔡永生 《探索》2007,3(4):11-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和选择;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应当是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却存在着淡化或片面的现象。随着某些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某些局部和地方搞改革、出政策,不再顾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原则和要求;在一些人的思想上社会主义优越性也被逐步忘却,甚至怀疑、否认社会主义优越性;还有个别人又在鼓吹贩卖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论调。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辗转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价值观念的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格局。国际资产阶级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在有的地区、领域不同程度地得逞。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许多人的思想产生了某些动摇与混乱。认为社会主义已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共产主义永远是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理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去信心。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否到此搁置,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到底会怎么样?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目前遇到的诸多困难是必然的,是前进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它只是暂时的;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定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生机,其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成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创造和逐步完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文明社会。邓小平正是这样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联系来具体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这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不仅全面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任务和价值目标高度统一的基本规律,更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贤娇  胡菁惠 《求实》2005,2(4):69-71
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从理想成为现实,“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样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兴衰的重大的历史课题。因此,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思考就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就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央近两年出台的两个“一号文件”,广泛地涉及了“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是着眼点和角度又有所不同。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解决农业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解决农村问题,是从农村的角度来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