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远看是拾破烂的,近看是个掏炭的”这句口头禅。而在皖北煤电集团百善矿,前不久在采煤面、掘进头设立了由保温箱、饮水机和椅子组成的井下“茶吧”,让辛苦的矿工工作之余,有个歇脚放松的地方,不用坐在煤堆上休息了。采一区职工孙伟臣说:“干活流汗不怕,就是想工作之余也能有个地方休息,现在好了。”此外,百善矿还给1000多名  相似文献   

2.
看戏与服务     
二轮承包合同签订过程中,常听到发包单位领导的一句口头禅:“拜托了,以后就看你们的戏了”。或者说:“结帐再喝庆功酒”。平平淡淡的日常戏言,本不必深究,但笔者思索之后,倒有几句议论要发。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苏南投资的台湾某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正升讲述了他来大陆投资的一些感受。他先后跑了十几个开发区,听到的最多的话是“没问题”,这几乎成了一些官员的口头禅,而他“最怕听到这句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员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三个出来”:“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危险时刻豁出来。”时下,通过媒体,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他对困难群众的一个个真诚举动、一句句温暖话语,无不体现了“三个出来”的真实内涵,不愧为一个响当当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5.
某连一位老连长有句口头禅,张口好讲“我们那个时候……”有些战士听不惯,悄声嘀咕:你们那是啥时候!你们“那个时候”不过是些“陈芝麻烂谷子”,有啥“翻腾”头?——可是,如果稍加留心,你会发现,在“我们那个时候”里,常有学问可寻,有的还不乏真知灼见呢! 在革命前辈那里,“我们那个时候”有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有老一辈革命家为拯救中华民族赴  相似文献   

6.
读《解放日报》连载的《生活中的毛泽东》,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泽东的一句“口头禅”;“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岸英和刘思齐没到法定的结婚年龄,父亲教育儿子遵守婚姻法:“你找谁结婚由你作主,结婚年龄不到你作得了主吗?那就由制度和纪律作主。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送儿子赴朝参战,同志们竭力劝阻,毛泽东还是一句话:“谁叫他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一则“关键时刻、怎能感冒”的药品广告,电视里几乎每日可见。起初,我不大理解,后听人剖析方知,是说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务必不能出岔“生病”,劝观众吃他这种药,以便健康地抓住“关键时刻”求得吉利。  相似文献   

8.
张康喆 《瞭望》2020,(4):12-13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为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从各种社会痛点出发,创新思路、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破解“城市病”,让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更顺畅.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关注俄罗斯问题的学者几乎都不否认,俄罗斯社会政治转轨的激进方案及因其引发的剧烈动荡,随着普京当选总统而宣告结束。相应地,“第三条道路”、“中间道路”等提法似乎已成为口头禅。不过,“第三条道路”让人们更多的联想起西方社会民主党,而它们在俄罗斯的“同族”似乎还远未为众人所知,这便成了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1,(35)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这是目前在大众中流行的一句口头禅。想玩心跳吗?去蹦极、卡丁车、潜水好了。想玩绅士运动吗?高尔夫、击剑、赛马任你选。想忘情于山水之间么?那就去驾帆船、登山、钓鱼。于节假日或商务或会务活动中,邀集同好或家人一起休闲娱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1.
时下有些做领导工作的同志,凡事必先问上头有什么新“精神”——上头有了“精神”,他的精神就来了,划起圈圈来精神倍增,无所顾忌;若是一时没有新“精神”,他也就无精打采,明明是自己决策范围内的事,却不敢做出决定。 这种等精神的虔诚,使我想到了如何对待“上面”的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做不做是态度问题”,这句口头禅已流行好多年了——上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学得好不如干得好”,曾是不少干部的口头禅。言下之意无非是,“讲学习”是虚的,只有干出实绩,才能受到上级重视。于是,“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红头文件看大意,其他锁在抽屉里”。但近年来,一些干部好像又转而信奉起“干得好不如考得好”了:他们整天不是琢磨如何搞好本职工作,而是关起门来“苦读”,以争取在公开招考领导干部时考个高分。有个副科级干部在考上副处后就得意地说:“再集中精力复习复习,争取考个副厅,这比按部就班地苦干省力多了。”某镇竟出现了这样的事:抗旱的关键时刻,镇里的几位负责同志不是坚守岗位,而是全躲在县城复习功课准备“考研”,因为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对学历要求很高,没个过硬的文凭,日后很难把握机遇“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3.
在齐钢,只要提起郑焕中,大伙没有不服气的。有人说:“人家是大学生,眼下,虽说搞政工的‘不吃香’,可他还是干得挺欢。”有人说:“当领导的,都象他那样不搞歪门邪道,企业准能办好。”还有人说:“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政治工作老是一股劲。”是探索,也是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时许多政工干部感叹:“老办法不够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有人自怨自艾:“人家技术干部越老越甜,咱  相似文献   

14.
一是从嘴说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意思很明白,恶语伤人,良言慰心。的确,在人遇到困难、灰心丧气时,一句鼓励的话可以重新激发起斗志;在人身陷绝境,失落惆怅时,一句安慰的话语可以春风化雨,温暖人心;在即将踏上征程、扬帆远航时,一句祝福的话,可以让人看到美好的明天……语言给人类带来不尽的福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要与人善言,把话说得“好”听。只要大家都讲真话、好话,才会有一种让人们深受感动的真情,这种真情就是一种和谐。二是从“小”做起。践行荣辱观,就是要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  相似文献   

15.
原安徽省副省长、全国“重量级”大贪官王怀忠(号称“王三亿”)曾经对手下一个紧跟他的县委书记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让我看到政绩。” 这句名言,是王怀忠掏心窝拿出的真经,道出了他作为升官秘诀的“政绩观”——“政绩”是给上司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所以,工作要“围看上司转,干给上司看”。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崇文门外有一条东兴隆街,也许称它为“巷”更妥切?就在这条街巷深处,有一家并不起眼的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出书多达六百余种,累计数千种,其中没有一本内容不健康的书。而在他们出版的图书中,获奖作品和在各种读书活动中被推荐的书目各达近百种。人们评价说:“北京出版社出的书,买了放心,读了有益,保存起来值得。” 北京出版社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综合性出版社,破旧的小楼,拥挤的编辑室,条件是很差的。但是,这里的领导和编辑却有一句口头禅:“好酒不怕巷子  相似文献   

17.
1995年12月14日正式签署波黑和平协议以来,有关各方执行协议的情况犹如在波黑陡峭的山道上长途跋涉的汽车,行走迟缓,险象环生。 “到目前为止,情况良好”,这是北约官员在形容当前波黑局势时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从波黑战场的变化看,情况也许如此。去年10月份停火后,波黑冲突各方没有再发生新的大规模流血冲突。按照波黑和平协议的规定,波黑穆克联邦和塞族武装在1月19日之前必须在波黑全境脱离接触,形成一条1000  相似文献   

18.
煤、霉,两个毫不相干的字,在1986年前的黑龙江首鸡西市,却象人和他的影子一样拆不开,“挖煤倒霉”成了鸡西人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所谓“红色经典”《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电影在中国流传甚广,其中许多“经典台词”一度成为流行语、口头禅,但从前苏联解秘档案资料和前苏共平反斯大林执政时期冤假错案的文件看,由斯大林幕后“编导”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所谓“红色经典”电影纯属歪曲历史,虚构事实的谎言。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泰州纺织厂为了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一句赞”的表扬方法。“一句赞”,就是抓住每一件事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写在板报上,让车间工人都能看到,使大家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短而精的表扬形式,很受职工的欢迎。细纱车间保全工曹兆林,为减轻女工的劳动强度,尽快安装落纱机,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