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防卫挑拨中防卫权的问题,一直以来是正当防卫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通说一般否定挑拨防卫中挑拨者具有防卫权,理由往往有二:其一,挑拨者完全是出于加害的意思而实施反击行为,主观上欠缺防卫意思;其二,基于权利不得滥用的考虑而限制挑拨者的防卫权。但是,无论是立足于正当防卫的本质,亦或是从防卫意思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实务部门处理防卫挑拨案件意欲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言,司法实践中这种完全剥夺挑拨者防卫权的做法,是不值得赞同的。故而,为了真正实现正当防卫的规范目的和制度价值,需要对防卫挑拨的具体情状作出区分,并根据防卫挑拨的不同情状有限地赋予挑拨者以防卫权。  相似文献   

2.
防卫意思是成立正当防卫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但其内容不应像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只能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而应当是:只要认识到不法侵害的存在,就算防卫人基于其他动机(如报复、教训)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也应当认定其具备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不仅包括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也不能排除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3.
防卫意思必要说和不要说的论争关涉刑法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争,学界对主观主义的反射性拒绝并不合理。防卫意思必要说和不要说的论争不应当局限在标签式的主客观之争上,而是应当建立在追求自身体系逻辑的自洽和解释结论的合理上。在体系逻辑自洽性的考量上,行为无价值二元论承认主观的违法要素,承认违法阻却事由中主观的正当化要素。对法益优越性的考量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立场并不矛盾。防卫权利的社会化更契合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结果无价值论者基于自身体系逻辑的自洽对防卫意思做了不同的处断,但在解释结论上依然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解释结论合理性的考量上,为了一词主观色彩浓厚。行为无价值二元论者承认防卫意思的稀薄化,一方面是解释论上的自洽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呼应故意理论的客观化。在防卫意思必要说的内部,未遂说较既遂说更具合理性。另外,过失行为也不排除成立正当防卫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警务防卫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正当防卫 ,是其履行公安机关职责的一个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规范和确保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 ,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对此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本文就警务防卫的特征、条件及其责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自最高法第十八批指导案例公布以来,许多学者对于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有了较充分的讨论,对防卫限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然而,防卫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却长期以“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这一模糊的刑法原文进行适用,在适用时产生了较大偏差。为此,我们以盗窃案件作为切入点,阐释在盗窃案件中防卫时间的重要意义,提出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错误,进而对盗窃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对盗窃的预备、着手、既遂进行考察,以厘清盗窃案当中的“不法侵害”时间,进而在盗窃案当中通过防卫时间这一要件对不法行为人风险与防卫人风险进行考量,最后得出盗窃案当中防卫适时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特殊防卫权是1997年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作用。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在特殊防卫权构成要件的研究方面尚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7.
警察防卫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法律对警察的防卫权规定存在不足。警察防卫与普通的正当防卫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作为特殊的执法主体,警察的防卫权既不能宽泛随意,也不应过于苛求。警察享有防卫权的宗旨既要保证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法益,也要维护警察自身的生命健康权益。警察防卫的手段和限度必须有限而适当,警察防卫不能适用刑法关于无限防卫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逆防卫质疑与犯罪人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证不法侵害人对防卫过当行为拥有逆防卫权的这一制度构想的缺陷 ,但同时强调了应保护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 ,对无限防卫权予以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一些学者提出逆防卫的存在有其合理依据,认为鉴于保护不法加害人的人权以及犯罪现场复杂身份转化的要求等,应该立法确认不法加害人的逆防卫权利。但是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逆防卫制度缺乏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不应立法使其合法化。  相似文献   

10.
“不法侵害行为的结束”不等同于“不法侵害的结束”,是适时防卫还是事后防卫,应以不法侵害是否结束为判断标准,而不应以不法侵害行为是否结束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紧密相关。对于偶然防卫是否具有可罚性,争议较大。分析、考察偶然防卫具有可罚性的通说理论和否认偶然防卫具有可罚性的新说,可以得出偶然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的结论,因此,具有可罚性。  相似文献   

12.
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 ,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刑法第 2 0条第 3款是对防卫限度的提示性规定 ,对解决司法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文章并从价值角度对规范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科学定义,应该体现法定性、必要性和相对性三个基本特征。防卫正当与否主要在于防卫人损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法益和不法侵害人所欲侵害的防卫人的法益的对比关系,前者等于或小于后者,为正当防卫,前者大于后者,为防卫过当。据此可以顺带得出一个结论:《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并不是无限防卫,而只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14.
新刑法实施以来 ,仍然存在混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或者不法侵害的界限。究其原因 ,除了有的源于司法不公之外 ,主要是对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必要限度和特殊防卫权存在不同的认识。如何统一认识呢 ?一、明确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 ,即界定正当防卫所制止的不法侵害 ,必须分析不法侵害的特征和正当防卫的性质、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二、认定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应按照新刑法放宽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对防卫者采取宽容态度 ;公正地评判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三、特殊防卫权的适用范围 ,不是无限的 ,而是有限的。公民行使特殊防卫权 ,必须在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前提下 ,才不受防卫强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都是一种防卫行为,它们都是从防卫行为开始的,由于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差异,造成了法律 意义上两种不同的损害结果。它们之间不是一种转化关系,而是一种防卫异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刑法理论根据行为人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不同,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正确理解间接故意问题,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社会危险性,有利于正确确定罪名,为准确量刑提供依据,因此,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偶然防卫是行为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错误认识。因其不具有主观正当化事由,偶然防卫被作为犯罪看待是妥当的。同时,在基于故意的偶然防卫的场合,当发生了行为人预想的结果时,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在基于过失的偶然防卫的场合,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失,客观上又阻止了不法侵害的发生,则不认为是犯罪;如果存在严重过失,则应追究行为人的过失责任,但在保护了重大利益的场合,也可以对行为人减轻处罚,而与此同时,在给他人造成的侵害很小时,则可以考虑免除处罚。  相似文献   

18.
票据行为的意思表示应当遵循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一般规则。但是其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都有特殊性。在对效果意思作解释时,以“观其行,不听其言”的严格表示主义为原则;以“言对行的反叛”的意思主义为例外。但这个特性以不同于一般民法理论中的折衷主义;在表示行为上其特殊性表现为唯一的文句记载,排斥一般法律行为可适用的沉默和推定方式。票据行为意思表示效力的发生均无须相对人(债权人)的承诺为要件。  相似文献   

19.
国防工业运行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防科研生产运行机制的改革取得一定成绩 ,但未实行竞争择优 ,资源浪费较严重 ;军工企业管理落后 ,内控制度不健全 ,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改革的途径是 ,通过试点 ,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深化军工集团的改革 ;强化资产监管及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前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有些还发展成群体性事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现代警务机制,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合法环境权益,对于那些通过破坏工厂设施来达到制止环境污染的行为,不宜认定为破坏生产经营罪,而应认定为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