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政坛》2011,(7):34-34
付子堂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2期上载文《论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认为,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是以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将法律当作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民众正当利益的保护都纳入法治轨道,是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最优模式。实行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将从5个方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陈柳裕 《今日浙江》2011,(17):32-33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保障,实现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最终目标。要着重在运用法治思维探寻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进程中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深化“法治浙江”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次第揭幕,是次两会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亦已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转型社会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需要凝结社会共识当代中国社会的共识之一是践行法治、实现法治,法治担负着国民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与判断,它是未来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改革发展的政治目标与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会——法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永宏 《长白学刊》2000,19(1):78-80
人是社会永恒的主体。在对社会秩序进行整体规范的法治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是人。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整体的人、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研讨法治时,考察个体的人在法治...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制》2013,(27):20-21
首先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如果执政者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率先垂范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这些都是影响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访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产物,消除此类现象,就必须使领导者意识到这种人治方式的弊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是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经过几代人努力、探索的结果。但法治社会究竟是不是中国改革的出路,本文从法治社会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静波  张晓路 《前沿》2008,(8):119-124
人治与法治,这是人类为克服自身缺陷而采取的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就二者本身而言,并无优劣好坏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治理模式能达到善治。人治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法治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国家共存亡。人治(低级)——法治——人治(高级)这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0,(4):83-83
柯卫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11期撰文认为,人的现代化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人的现代化与法治应协调统一地发展。人的现代化与法治互为前提和基础。法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法治社会的现代化;而没有法治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现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良法的概念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指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立法怎样能够制造出良法?这是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立法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石,其本质在于规则基础上的社会自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主体,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与政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弥合了国家与社会的裂痕,成为新的制衡力量。建设法治社会,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现实基础来看,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基于"制度—心理—运行—评估"的分析框架,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参与法的构建、培养法的认同、维护法的运行、评估法的效果来全面助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有良法、信仰法、能守法、会用法"的法治社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彭京宜 《新东方》2002,(1):24-26
德治是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德治对于法治的补充作用,回答了德治在法治社会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詹立风 《群众》2015,(1):38-3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冶社会一体建设”。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固本之举。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县情,紧贴民需,狠抓落实,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法治中国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2012,(7):47-47
陈柳裕、宋小海在《法治研究》2012年第5期上撰文《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的内在关系及互动谱系》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是社会管理的两个维度.其中。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的经验性维度.是面向事实或问题本身的,奉行务实解决社会管理之现实问题的进路:法治是社会管理的规范性维度.提出社会管理不仅仅要务实地、经验性地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重新调整,贫富悬殊差距拉大等造成社会矛盾加剧。在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更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法律体现了社会各主要阶层的意志,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器,法治之法是公平正义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使命任务和实现路径,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行动纲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有助于夯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基础,有助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目标,有助于不断提高全体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效实现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这一目标任务,要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核心要义,以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保障,以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抓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作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活水源泉。  相似文献   

16.
问责制度是法治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明支柱,和谐社会必然是崇尚法治的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个不断彰显法治力量的法治进行时的过程。2007年,也是一个法治进行时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本文通过揭示现阶段社会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完政条件下政府从本身的角度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9.
徐汉明 《世纪行》2012,(12):19-20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江海洋 《群众》2008,(6):48-49
所谓“法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一个国家、地区,并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首要倡导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法治精神就很难延续传承,更谈不上提高社会法治化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法治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法治文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