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一种经济手段,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加剧越来越明显。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将有利于协调各涉及方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生态补偿功效和对我国生态补偿现实问题的剖析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应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完善制度框架,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原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督制度,多措并举来实现生态补偿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张术环  杨舒涵 《前沿》2010,(19):159-162
生态补偿制度安排是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内容和实现路径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安排可以为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条件。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应包括:有关政府行为、践行标准、维护相关者利益、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程序等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社会学视域下的生态补偿制度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万国 《长白学刊》2010,(2):100-102
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必然是建立在对现存制度不合理的批判之上的。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必须以生态补偿制度的现实性存在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对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的目标和制度缺陷进行理性分析,为新的生态补偿制度设计与安排提供价值坐标,以保障生态补偿制度价值的实现。现行生态补偿制度规定存在着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等诸多悖论,成为生态补偿实践产生冲突的制度根源,并已构成当前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践推进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因此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其理论基础。笔者从生态学、经济学及法学这几个学科领域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地租论、耗竭补偿论、外部性理论及环境公平理论,从而探寻这一制度获得社会认可的理论根源,为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相关政策工具和具体制度的建立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形势严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利益平衡,需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探讨。本文阐明生态补偿的内涵,分析生态补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构建可行性的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政协天地》2012,(3):25-25
生态补偿制度是一种公平的可持续的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对开发与利用进行适度控制的经济法律制度,目的在于实现从整体上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宏观的调控管理。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及其法律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生态安全是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土地生态安全势在必行。一方面,考量当前土地生态安全保护的态势,土地生态面临着土地数量减少、土地质量下滑、土地利用结构扭曲的危险;另一方面,土地生态伦理、土地生态经济和生态法律秩序为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保护土地生态安全,应该完善土地生态安全法律体系、强化土地产权规划管理、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以制度推进人地和谐。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7,(4)
橡胶林地权利制度主要是指规范种植橡胶林土地的归属、利用、分类经营及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的总称。现实中海南农垦的橡胶林地权利制度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一系列冲突,应在生态保护的视角下从妥善解决橡胶林地权属纠纷,落实生态责任主体、完善橡胶林地承包经营体制,重视生态效益、合理调整橡胶林地分类经营结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橡胶林下经济的土地管理,维护生态平衡四个方面完善海南农垦的橡胶林地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9.
宋婧 《前沿》2012,(16):71-73
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本文以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为依托,探讨了油气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由谁来补、补给谁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油气资源生态补偿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英剑波 《群众》2014,(3):49-51
<正>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问题突出,引起广泛关注。处理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问题是农民能否真正成为市民并顺利融入城市的关键。要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清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让农民带着土地利益进城;限制公权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侵害,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有效处置农村闲置宅基地,释放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传统物权法将土地这一生态物视为公共物品任意使用,大量掠夺式开发使土地生态不断恶化。牛念物权的理念为解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当下只有从权属制度、规划制度和征地制度等方面强化物权相关规定,方能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重要制度基础。目前,三峡库区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形式单一、资金监管缺失和管理机构不到位等。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加强政府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监督管理等,是完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制度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最基础的生态文明制度,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生态补偿机制科学与否.不仅事关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把一江清水送下游,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也是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安全的保障。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湖北省1999年~200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均处于"敏感级",说明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不安全状况和被动局面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以确保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松州》2007,(2)
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是科学利用生态资源和保持良好生存环境的必然途径,赤峰市地处生态脆弱区,西辽河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和生态环境冲突加剧,高速经济持续发展的所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继资源开发热潮之后,迅速做出制度安排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建立背景、重点、难点若干的探讨,旨在提出一些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补偿措施建议和意见,为制定赤峰市生态恢复补偿管理办法提供参考、并为该领域制度的完善提出技术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为政策文件与规章,制度目标侧重于生态利益的保障,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差异,实施结果背离了生态补偿机制协调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根本目标。目前生态补偿的制度需求集中体现在对经济利益的合理弥补方面,现行补偿标准偏低且缺乏差异化考虑,补偿方式单一难以持续性保障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有效供给。因此,有必要制定《生态补偿法》实现生态补偿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通过立法从程序和权限两方面约束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限制甚至牺牲经济利益的行为,激励地方政府对生态补偿的投入,有效弥补私有产权主体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就相应的征收补偿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形成了土地征收补偿系统的法律体系。但在实践中,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不足与缺陷,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概念和性质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征收制度,以土地征收权为  相似文献   

20.
蒲俊丞 《求索》2013,(12):192-194
生态环境不友好的土地权利行使是人为土地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为土地权利行使的生态环境限制提供了社会基础。现行土地权利行使的生态环境限制立法存在分散和残缺问题.未来应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要求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为统帅、以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为基础、以用养结合制度为关键、以无害化利用制度为底线的土地权利行使生态环境限制制度体系.避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人为土地生态环境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