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迄今为止,身份政治仍然是一个学界争论不休的领域,许多学派都提出自身对身份政治的理解范式。自由主义虽然不是最先关注身份政治的学派,但它对于身份政治的回应主导着西方社会对于民主危机的解决方式。自由主义制度认同的出发点是保障个体权利,国家只是作为外在的程序化架构而存在,而个体只需对于国家负有最低限度的国家认同感。制度认同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制度认同来维系国家的向心力,其价值序列为政治价值秩序代替心灵价值秩序;其机制保障为民主商谈动态整合多元文化;其成员属性为统一公民身份弥合多元身份冲突;其文化归属为以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替代民族文化。但是,这四重内容在实践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超越自由主义制度认同理论的桎梏,建构我国国家认同理论与实践方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凝聚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建立理性、正确的文化认同,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网络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文化守望与文化"流放"共生、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羁绊同在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快完善保障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内容把控力度,帮助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所引起的利益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与我国当前多元文化思想潮流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对我国国家认同提出了新的问题。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孕育而成的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以红岩精神提升公民国家认同,巩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既是其伦理价值的内在使命,又是其伦理精神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文化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渗透,破坏其他民族国家的核心文化,侵蚀与削弱其国家的主权,危及其民族文化认同,冲击其民族文化产业.各民族国家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发展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倡导并积极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抵制和消除其危害,维护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5.
边疆文化安全作为边疆安全的短板和弱项,是新形势下构建国家总体安全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跨地域、跨民族流动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文化安全的担忧。文化安全既反映了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安全的新维度,也凸显出边疆安全的新形态。边疆作为多民族、多文化的大熔炉,是处于多元经济、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中间地带”,既存在内部文化认同的张力,也面临着外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等多重挑战,属于“文化边疆”的薄弱环节。新形势下注重边疆安全新形态,既要正本清源,增强文化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也要注重固本培元,推进文化浸润工程,强化文化戍边的功能;更要关注边疆“少、边、穷”的病根子,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切实筑牢边疆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石。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的结晶,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实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精神的衔接和融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路径,主要是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特点,从多元文化交流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把握民族精神本质,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族文化认同提出了内在要求:其一,社会经济体制全面转型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双刃性:既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又存在自身困境,而民族文化认同有助于国家凝聚力增强;其二,文化认同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是以核心价值为原则的民族归属意识。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式和程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合力、统一意志、遏制分裂、消除政治歧见提供了最坚固的精神堤防。倡导与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处理文化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辩证关系,从而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形势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新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价值     
祁述裕 《党课》2012,(3):93-95
春节团聚、孝敬父母、望子成龙等诸多文化理念,将华夏大地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文化认同对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文化认同也是国家间建立互信的基础。不仅如此,文化还在创造着令世界瞠目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跨国家认同的发展。跨国家认同对传统民族国家观念、国家主权观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带来冲击,挑战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自民族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民族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效消解跨国家认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应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发展,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意识相联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责任关系相对接。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主义是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培养加拿大国民认同感的重要举措.历史上,加拿大的公共事务处理就充分体现了加拿大的民族性:尽管存在着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却没有发生过因为意见分歧而引起的流血冲突与暴力革命,就连国家的建立都是一个和平协商的过程.1971年之后,英法之外的其他族群也获得了与这两个建国民族相等的文化地位,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义多元并举的特色.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多元文化主义也意味着多种文化形式共存而无主体文化的凸显.因此,以多元文化主义来加强加拿大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势必有得有失,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事实。对待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伦理态度,首先需要各民族对自身的伦理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伦理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相互承认、彼此尊重、理性宽容。唯有如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才能既保持各民族自身文化相对的独立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又能在长期交往中相互促进,共存共荣,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秦健  芦洁 《学习论坛》2023,(2):106-1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民族命运走向,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遵循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凝练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民族身份的认同、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即根本政治保障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物质保障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心理基石是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李成 《兵团党校学报》2011,(5):58-60,80
综观新疆文化的发展史,多种文化的并存、交融与互补是其显著的特色。本文在分析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与新疆绿洲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情况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认为西方大熔炉、马赛克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存在利弊,提出了通过基于“四个认同”的“文化整合”构建新疆绿洲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属于爱国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根基,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团结稳定的思想价值纽带。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西部边陲,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关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应坚持"五个结合",即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倡行"两个共同"主题相结合、完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强化国家公民认同相结合、尊重各民族文化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相结合、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与拓宽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渠道相结合,以及依法开展反分裂斗争与长期普遍进行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凸显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危机,严重危害了边疆社会稳定和安全.为此,提高跨界民族国家认同度,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突破族群意识束缚,认同各民族融合的价值;接受主流媒体舆论宣传,认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履行公民服务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警惕民族分裂主义对跨界民族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维护边疆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董江爱 《探索》2016,(4):63-69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文化治理与国家文化安全密切关联。边疆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完整性、先进性和多样性的构成要素。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影响国家文化安全。一方面,我国边疆地区存在着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容易被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利用,在民族与国家之间制造矛盾与分裂,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边疆民族文化的衰落、民族文化产业的薄弱和外来异质文化的介入也会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加强边疆民族文化治理需要将边疆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构建包容性强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把边疆民族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同时要提高边疆民族的文化治理自觉性,激发边疆民族参与民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国家文化认同,共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7.
曹阳飞 《唯实》2012,(12):100-10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完整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相关学科理论,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是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不同民族国家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民族国家主体与人类主体等不同立场和主张的矛盾与碰撞,交织演化为愈演愈烈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然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并破解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公共哲学、价值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开拓性发展,为理解和把握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坐标参照、研究范式和话语基础。从人学维度看,文化认同着重关注主体身份以及主体实践,突出了现实的活动的人的核心地位。从公共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即与社会成员生存体验密切相关的公共精神的形成。从价值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彰显着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倾向,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转型的目标和结果是社会发展。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受农耕传统文化尤其是绿洲传统文化与宗教一些落后观念的双重影响与制约,这使得新疆民族文化面临着显性与深层的挑战与危机。显性的挑战是新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阻碍人们融入更为现代文明社会,深层挑战与危机是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由此,新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显性意义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深层意义则在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本文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出了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建设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对政治制度认同、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同的基本条件,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能优化和正确指导少数民族的政治行为,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进一步推进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国家和政治认同,战胜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