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一个迷团,学界对其的阐释说法不一,难有定论,折射出中国文论话语现代转换的历史问题,在西方文论、前苏文论及比较文学视野中“风骨”得到不同模式的阐释,表现了中国文论话语在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彰显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2.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前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学界对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诸多的研究中,怎样重建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仍然存在重大缺陷,依然没有摆脱老路,无法引导我们真正走上重建的道路.在时该命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应该走中国文论中国化的道路,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中国文论的当下直接有效性;第二,西方文论中国化;第三,让中国文论在当代成为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3.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4,30(4):74-75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研究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文心雕龙》研究历史的兴衰现象 ,从中国传统文论著作的话语方式和学术规则角度 ,探讨了为何《文心雕龙》在唐宋时期未能被引起足够重视 ,而从明清开始 ,研究渐盛 ,且在当代形成声势浩大的“龙学”,并由此反思当代研究的利弊 ,进一步指出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思想的异质性 ,在跨文明比较的视野中 ,合理转化中国古代文论 ,整合中西文论 ,让中国文论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5.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论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顺庆  王富 《思想战线》2004,30(4):75-77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进行现代阐释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使这种阐释具有科学性又卓有成效 ,就不能不首先研究方法问题。本文针对具体的话语阐释问题 ,提出了一套现代阐释的方法 ,即概念原始法、义理梳理法、深化阐释法、异同比较法。  相似文献   

8.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的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分必要和紧迫。福柯话语理论的构建取向、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大众的同意"、拉克劳和墨菲后话语理论的多元主体"接合",为之提供了视角和切点。大众化了的马列文论话语、中国化了的西方文论话语、时代化了的古代文论话语和实际化了的比较文论话语"接合"起来,构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再与创新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话语二度"接合"起来,就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有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童真 《求索》2006,(10)
10年前中国文论界就开始在探讨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但直到今天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笔者以为,对中国传统话语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实现现代转化,这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原动力。而整理中国的传统话语,应该从中华传统经典开始。因为经典具有再生性和不朽性,它适合千秋万代的需要。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通过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解读而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中央情报局强使美国学者对中国说“不”马鸣1998年出版的那本名叫《交锋》的书,对1996年出宋强等五位青年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作了无情的批判、征讨和贬损。《交锋》的作者断言,《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规定:“只要是爱国者,就一定要向以美...  相似文献   

12.
自从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于1981年出版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明确阐述以来,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们一起对这一新的国际性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晔枫研究员在最近出版的《超越传统——管理科学的绿色化推进与拓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中一书中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管理学与环  相似文献   

13.
刘艳青 《前沿》2010,(19):198-200
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中的部分术语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石,中外学者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译介。但从笔者研究的几个译本来看,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其中的术语翻译仍难以避免地存在歧义与误解,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本文从中西方文论比较的角度就《文心雕龙》术语英译问题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与西方进行实质性对话。  相似文献   

14.
贺凤 《前沿》2007,(7):204-206
"强纲领"的提出和《知识和社会意象》一书的出版基本奠定了布鲁尔在爱丁堡学派的领袖地位。本文从社会意象这一概念特有的渊源和实质出发,阐明了布鲁尔以社会意象为背景的真理观、知识观。  相似文献   

15.
刘丽  张嘉友 《人民论坛》2010,(1):126-127
<正>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了许建文同志的《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一书。该书是教育部2007年度批准的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的成果之一,是建国50多年来中国学者第一部公开发行地全面介绍和  相似文献   

16.
黄昏,是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特定时空,也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文学意象。探讨这一意象的文化思想内涵及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无疑是中国文学宏观研究中的有益课题。本文拟就这一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 描写日暮黄昏时的相思怨别母题,可以追溯到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它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出现的日暮怀人之作:  相似文献   

17.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依经立义"是随着汉代经学的产生与兴盛而出现的,并与两千余年的经学发展相始终.要让"依经立义"这一意义生成方式发挥现代方法论作用,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并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寻求发展动力.所谓纵向寻求.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既关注"说什么",也重视"怎么说".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而横向寻求,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虽然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但已与当今抒情诗领域中言及的“意象”有几分相通之处。最早把“意象”二字连用于诗论中并且提出艺术思维以意象为中心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的创作总纲“神思篇”中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后以“意象”论诗者逐渐多起来。在古代文论中,意象表现为情景物的交融,是艺术锤炼的结晶。而现代抒情诗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则更多地有赖于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对意象的鼓吹与实践。意象派诗人认为意象是“呈现于瞬间…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分析角度看 ,百年来我国文艺理论著述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写作范式和文化成规 ,它过分倚重于引证西方材料 ,而本土尤其古典文论话语所占分量明显偏轻 ,其命题、范畴又主要源于西方文论话语。写作中命题、范畴的取舍关涉到传统及知识谱系的连贯和延续 ,而材料的引用问题则关涉到知识谱系的“置换”,以此观之 ,“失语”确是一种客观存在。若要有效地疗治“失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 ,有必要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艺理论写作范式 ,在此基础上才真正可能通过写作范式的重新确立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