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一原 《法制博览》2011,(12):28-28
如果把姚明比作一家上市公司的话,那么他就是在美国和中国两地同时挂牌的A+N股,所以两国有那么多“投资者”为他的“停牌”隔空舌战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他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到底是美国俱乐部的利益重要,还是中国国家队的成绩重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则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和台湾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贸易摩擦与争端也与日俱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双边区域一体化,不仅可以使贸易摩擦尽量最小化,还可以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两岸贸易近几年呈现增长态势,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为了深化双方经济全面整合,两岸积极探讨协商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方式。2010年1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两会专家商谈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3.
<正>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其个人多变的风格及在政策当中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给未来中美关系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如此,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当中还是有许多可供判断的基本点。在看到美国视中国为今后数十年中对美国全球地位的主要挑战者,要对中国进行牵制、平衡的同时,可以明确,中美两国利益高度相关,不论政治还是经济领域均深度依赖,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是在博弈中寻求合作。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与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大调整,社会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受到冲击,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认同感降低;其次,跨国公司大量的投资和生产基地的海外迁移,导致投资国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影响社会民主党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维系与改革;再次,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欧洲一体化的推进,使社会民主党的经济政策越来越丧失其独立性,而与保守党政策日益趋同;第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社会民主党的经济民主与社会伙伴关系政策难以落实;最后,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受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我们追溯其起源。我们研究发现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其对金融创新的放任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在全球的蔓延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表明了美国金融霸权的衰落。这是美国经济霸权的危机,也是美国大力推行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危机。这场经济危机显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特点,即金融产业脱离实体经济片面畸形发展,全球经济过分金融化,因而被称作“全球金融市场资本主义”。目前经济危机还在持续,与此同时,世界政治也开始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高风险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提交了题为《美国经济向何处去?》的论文。文章认为,“二战”以后的全球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长达1/4世纪的经济繁荣阶段,大致说来是1948—1973年;随之而来的第二阶段,则是持续的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也可称为长波的经济衰退期。就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经济衰退期不但持续到上个千年末,而且进入新千年后仍在延续。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生产能力长期过剩导致美国的制造业及其非农产业部门的利润率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持续下降。只有把握住这一背景,才能看清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过热、2000-2001年的股市泡沫、股价崩盘和随后的经济衰退,以及后来的房地产泡沫和步履蹒跚的经济复苏背后的大趋势:美国经济并非真的一枝独秀,而是危机重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美国在2003年下半年是带动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的蒸气机,中国则是亚洲区域性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重新激活了亚洲经济。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该地区的可持续消费能力。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有非典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还是吸引了大量长期国外投资。 中国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杨军 《南风窗》2010,(25):74-75
<正>1全球经济失衡的求解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失衡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各种观点建议层出不穷。在韩国首尔召开的G20峰会,被认为会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但峰会已落下帷幕,全球失衡却仍在继续,看不到一点改变的迹象。最受关注的汇率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外界普遍认为《首尔宣言》没有任何惊喜。有评论说,美国的"金融单边主义"是G20峰会难以形成共识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没有人相信这一发会发生,所有人都只是在好莱坞虚构的电影中才看到这如此场景。然则,这一切还是发生了,在全美国最在城市市民的身旁,在全球无数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1.
雷墨 《南风窗》2014,(14):76-78
<正>"没有哪个地方像中东那样能让人们强烈地认识到美国越来越胆小怯弱了。"这是对奥巴马政府中东外交的揶揄。事实上,奥巴马更倾向于多边主义,意在通过向盟友和伙伴"赋权"来打造"经济适用型"霸权,以此来重塑美国全球领导力。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变化的全球地缘政治秩序中,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的互动将会确定今后多年国际体系的特点。这三个力量在全球所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规范和政治影响日益增大。与美国的军事优势和无与伦比的力量、欧盟日益增长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一道,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崛起是定义新的全球秩序的四大趋势之一。在这个新秩序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舞台上的一个日益负责的角色,并且参与解决国际议事日程上越来越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缨子 《南风窗》2007,(10):8-8
全球气候在变暖,科学家认为这将对全球环境和经济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关注,数次召开国际会议研究对策。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这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中国更是被认为二氧化碳的排量即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4月30日至5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会议,研究应对全球变暖的办法。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对环境的损害显然是最大的,以往在这类会议上,往往由不受环保主义者欢迎的美国出头担任绊脚石的角色,但这次会议美国一反常态地变成了沉默者,而是让中国承受了阻碍谈判的大部分罪名。  相似文献   

14.
媒体     
《南风窗》2007,(19):9-9
格林斯潘重回聚光灯下【美】《新闻周刊》9月24日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离开美联储一年半后,带着其回忆录《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书中一半是回忆录,一半是未来世界经济预测。在接受《新闻周刊》的访问时,格林斯潘认为美国除掉萨达姆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因为只要石油供应稍有中断,油价会高达每桶120美元,这将使全球经济陷入混乱。对于目前的次贷危机,格林斯潘认为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件",原因在于投资者迫切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自己当年已经发现该市场存在问题,但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至于这场危机是否会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格林斯潘认为还需要观察。他还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者,而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正>亚洲经济正在崛起,这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体系。未来10—20年,随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产业结构、世界市场体系、全球分工体系、国际贸易结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发展格局等,都会由此发生深刻变化。亚洲经济和"亚洲世纪"也必将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体系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亚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欧洲、美国和亚洲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亚洲生产总值、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在全球所占  相似文献   

16.
杨军 《南风窗》2010,(4):22-24
如果中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美国经济向长期调整走,对中美两国和全球经济都是有益的。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核心,美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  相似文献   

17.
张纲纲 《南风窗》2014,(26):85-86
自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2014年是世界经济首次真正呈现强劲复苏迹象的一年。但无论在工业化国家阵营,还是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阵营,都出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使得全球经济从年初的火热状态逐渐冷却下来。  相似文献   

18.
郭凯 《南风窗》2014,(10):68-69
<正>在两个世纪的历史经济数据的支持下,皮凯蒂论述了资本主义会导致不平等的持续扩大,而财富总量的扩大并不能改变这一趋势。但如果解决不了其中的两个伦理问题,全球资本主义的拐点恐怕还很遥远。研究全球收入不平等现状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经济学新著《21世纪的资本》在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保守主义那里引发的精神压力,是多年来罕见的。在两个世纪的历史经济数据的支持下,皮凯蒂论述了资本主义会导致不平等的持续扩大,而财富总量的扩大并不能改变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亚太地区是全球范围内产供链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在全球产供链重塑背景下探索深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转型、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供链正加快重塑,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目标引领,深化价值链、供应链和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以人为本的数字经济多维合作,通过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强化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新形势下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将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供助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里夫·德里克教授现任职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他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及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有《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等。德里克教授是美国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性人物、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的权威学者。在本文中,阿里夫·德里克教授对雷默先生提出的“北京共识”进行了批判性讨论,并就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认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应该抛弃民族经济的一体化、自主发展、政治和经济的主权以及社会平等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