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媒体     
《南风窗》2014,(14):12-12
<正>01人民币何去何从英《经济学人》6月21日近来,在全球最大外汇市场伦敦,人民币再次成为焦点。自2009年中国首次宣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已增长10倍,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并发展至如今每月发行十多次,成了全球第  相似文献   

2.
媒体     
《南风窗》2016,(25)
正01中国与印度的能源消费之路将走向何处?英《经济学人》11月26日国际能源署表示,虽然印度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总量还低于非洲国家,但是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印度经济增长和印度人口数量成为全球第一,印度将成为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引擎。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占据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60%,在2014年以前也推动了石油价格的增长。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与印度经济下行,国际能源署预测,假设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的目标无  相似文献   

3.
和静钧 《南风窗》2007,(8):47-49
“全球变暖说”只是在最近10年才逐渐成为主流学说,其内部在变暖成因和后果评估上的分歧依然巨大,这些认知的差异和不同步妨碍了人类采取统一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尤其是最近10年,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全球资源控制,全球市场开拓、全球经营竞争,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整体。这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硕 《工会博览》2009,(7):88-89
一、台湾信用卡产业特点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以来,经过10余年台湾信用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不管是信用卡数量,还是信用卡消费数额,都是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正>亚洲经济正在崛起,这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体系。未来10—20年,随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产业结构、世界市场体系、全球分工体系、国际贸易结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发展格局等,都会由此发生深刻变化。亚洲经济和"亚洲世纪"也必将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体系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亚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欧洲、美国和亚洲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亚洲生产总值、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在全球所占  相似文献   

7.
科索沃已成为全球第一焦点,但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冷战后全球政冶中的一些最深刻矛盾在此暴露无遗,把科索沃危机视作“全球政治分水岭”(《洛杉矶时报》语)决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应对全球作战提出 “10-30-30”战略新模式,即:为应付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危机,美国要在10天内完成兵力部署,30天内战胜敌人并控制局面,30天内按照新的作战要求完成在世界范围内的力量调整,并为新的战斗任务作好准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要求的关键在于海军。为此,2001年以来,美国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了“21世纪海上力量”的海军转型计划: 海上打击:投送精确和持久的作战能力 美军认为,“在浑然一体的作战空间中,海洋将提供巨大的机动区域,由此可向全球投送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力量,海洋已成为美国实现  相似文献   

9.
尽管关于科学对政策的涵义、行动的成本以及国家之间、内部之间的责任分摊等问题都存在争议,但气候变化无疑将是21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应对气候变化也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我们可以将其大概总结为四  相似文献   

10.
印度未来经济优势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无处不在"的印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印度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并列成为论坛的第一议题.印度经济也确实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2003-2004财年印度GDP为692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10经济大国;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印度名列第50位,仅次于中国;其购买力平价达到27780亿美元,位列美、日、中之后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11.
林永亮 《当代世界》2022,(11):58-63
<正>“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开创性实践,在过去9年里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面推进,成为全球热议的现象级话题,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发展事业取得新成效,引领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改革发展走向,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2.
G20机制化建设与议题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晋 《国际展望》2010,(3):19-26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充分暴露出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的缺陷。G20作为一个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具有很高的合法性,应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首选机制。中国应积极推动G20的机制化建设,并逐步把G20专注的领域从金融领域逐步拓展到所有重大的国际经济以及相关问题上,使G20可以迅速成为在经济发展领域中首要的全球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治理"是应对"大变局"的有效途径。但是,现存的"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和气候变化治理系统正在遭到弱化,陷入困境甚至危机。在此背景下,"协和"的关键性再度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的"国际协和"也成为有效治理21世纪世界事务的潜在路径。特朗普政府的"退群"行动进一步扩大了"全球治理赤字",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联盟在"美国缺位"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推进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日益成为弥补"全球治理赤字"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亟须通过加强全球治理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许利平 《当代世界》2013,(10):36-39
201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10+1"合作的典范,引领着东亚合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日益紧密的时代,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具有地区意义,而且具有全球示范效应。10年的中国—东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亮点,值得好好总结,同时更应务实谋划未来发展的方向,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为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梦想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记者:全球妇女蜂会已经成为全球妇女表达政治权利和寻找商机的重要平台,您当初为什么要发起创办全球妇女峰会?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主要大国确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系战后秩序和开展全球治理的基石。美苏主宰世界及权力集中于少数大国的霸权治理成为这一时期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权力转移和扩散,全球治理体系发生变革与转型,即由实力决定的权力型全球治理体系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型全球治理体系转变。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转型的主要特征是霸权治理的衰落和合作治理的兴起。这种变革与转型主要表现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去中心化”倾向、联合国推动和主导的全球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大量新兴治理组织和机制兴起等。未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是积极推动合作治理,实现全球治理体系从“权力逻辑”到“能力逻辑”、从“国家”到“非国家”、从“传统”到“非传统”、从“全球型”到“地区型”、从“经济型”到“社会型”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9,(6)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的企业整体效益下滑。中小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寒冬中寻求生机与"保增长",成为了众生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牛海彬 《当代世界》2023,(11):22-27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日渐成为塑造全球政治的重要新兴力量。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极大地改变“全球南方”的面貌,使之较以往更有意愿、能力和渠道参与国际安全与发展事务,促使全球治理机制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全球南方”在化解国际冲突、促进国际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文明对话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已经成为国际秩序演变中的重要建设性力量。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积极推动增加“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国际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世界即将进入又一个千福年之际,一场以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席卷着全球各个角落。一时间,“全球信息化”以及可能因此所产生的种种后果成为了各国竟相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在市场和非市场的多重因素冲击下快速重构,全球化进程显著放缓甚至出现倒退,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方向。地缘冲突加剧更使全球产业链面临碎片化和阵营化的风险。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背景下,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也出现明显变化。多边贸易体制式微,区域贸易协定呈现分化,政府干预日渐盛行,价值观等非贸易因素成为贸易治理的重要考量。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变革之间的互动,在未来一个时期必将持续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