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巨人,邓小平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性”正反映了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联系。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根本意义上说,是要使中国历史从传统社会的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自我变革与发展。在把中国推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正确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正负面效应;二、确立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论原则;三、邓小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文化理论的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跨世纪的指导作用。一邓小平理论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之中,它表现为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关联?我认为有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道政治则是其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作一点探讨。一、邓小平的知识背景及与中道哲学传统的可能联系邓小平生于1904年8月。从邓小平的求学经历和革命生涯可以看出,大致有三大知识系统可能对他产生影响。一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传统。这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系统和政治理念,民主、宪政、公民权利都是它的衍生物,这正是戊戌以来包括“五四”…  相似文献   

3.
张艳君 《青年论坛》2005,(6):103-105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务实、最实用的实践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为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紧密相连。本文的研究围绕着邓小平语言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通过对邓小平语言风格的整体风貌、形成原因的剖析,探究邓小平语言风格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志芳 《前进》2013,(10):47-48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可以追溯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如1941年邓小平就提出,我们必须“在文化上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而邓小平系统、完整性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他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1977年邓小平复出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着重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二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集中体现为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三是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邓小平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入与丰富阶段。  相似文献   

5.
宋银桂 《求索》2008,(5):93-9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与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均贫共富观念的契合,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化背景、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邓小平对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之关系的透彻理解,且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有研究中,一些学者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内涵、要素多有论及,但对其形成条件尤其是思想来源却并未重点关注。本文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渊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王艳  古天姣 《长白学刊》2009,(5):153-154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文化思想特别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邓小平则更注重对于现状和未来以及外部世界的思索。“解放”、“开放”、“发展”的文化本质和思想内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在当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迅猛发展,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群 《传承》2004,(5):11-13
邓小平的文化工作思想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继承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工作理论,并得到新的发展,从而为以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文化工作新思路,并提供深厚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一、邓小平文化工作思想的产生我们所掌握的党史资料中,最早记载邓小平文化工作思想的文献是20世纪20年代末。1929年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就提出要重视文化工作,要求各级指挥员认真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并深入到各部队给指战员作文化宣传动员工作。1930年3月,他对红八军一纵队官兵讲话时说:“我们红军每一个战士都要学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辉煌的业绩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展开的,他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都离不开中国文化这个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正是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实学原典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才构建起他恢弘的理论体系,才起了从理论的继承与超越,才构建起他恢弘的理论体系,才架起了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成功桥梁。实学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始终贯穿在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中,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起点和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
何征宇 《传承》2007,(6):37-38
邓小平和谐外交思想的基本思想,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和谐外交思想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和谐外交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现代中国文化的首要课题和历史性任务。邓小平同志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认识和建构新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指针。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文化观和他对新时期文化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和使命 1990年初,邓小平同泰国华裔企业家谢国民等有一次谈话,谈的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大题目。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他还专门讲到近代以来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提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人要振作起来,”“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 邓小平在这里讲的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都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新时期的文化工作当然要围绕这个主旋律。正是从近代历史的屈辱中奋起,争得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成为近百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革命先驱的使命,成为中国搞现代化的一个精神动力。历史观、使命感,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也是贯穿于邓小平文化观的一条轴线。  相似文献   

12.
史文光 《前沿》2001,(11):42-44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建设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这一理论十分重视道德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 ,对在当前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治国原则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实与“以德治国”邓小平指出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 ) 实事求是 ,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土厚壤。邓小平在继承和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德教为先”的思想来确定德育的首位,用“义利双修”原则来指导当今我国的文明建设和文明进步.把内圣外王与党的建设与个人德性修养联系起来,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杜德章  张晓东 《前沿》2004,(3):11-1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 ,无不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务实本性、入世精神与中道原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根深的基础。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 ,要真正搞清邓小平及其理论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就不能不关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 ,考究传统文化对其深层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是民族的灵魂。邓小平非常重视先进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作用,他的文化价值观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法制来解决腐败的问题,是邓小平防腐治腐途径和方法论述中最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也是邓小平法制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民主和法制传统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强调了要特别重视法制建设。他说:“真正要巩固安定团结,主要地当  相似文献   

17.
李宁 《前沿》2008,(11):3-7
建国初期,邓小平对教育事业、新闻工作、城市知识分子问题等都发表过重要谈话和指示,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某些特点,也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对中外文化的态度,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支持,对文革“左”的文化理论路线的批判,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界定,对新时期党的各项文化政策的把握,为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保证。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突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与昌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不同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了在总的原则一致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运用唯物辩证法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读《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杨纪珂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在实践...  相似文献   

20.
陈始发 《长白学刊》2005,(1):109-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主要从概念、科学体系、源与流、特点与特色、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对邓小平文化思想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90年代初期比较集中研究邓小平文化范式的转移、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期集中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点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后期主要研究全球化与邓小平文化思想、三代领导集体文化观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今后的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应注意视角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